《苏武牧羊》读后感

时间:2023-08-03 15:20:51 泽楠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武牧羊》读后感(精选1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武牧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武牧羊》读后感(精选11篇)

  《苏武牧羊》读后感 1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读后感 2

  假时,老师布置我们在家里阅读一些课外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假期中我经常跑到书店看书。其中,最能打动我的就要数《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汉武帝时,汉和匈奴关系十分紧张,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没有害怕,毅然接受使命欣然前往。到了匈奴后,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并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劝他投降,先后利用饥饿和寒冷逼迫苏武就范,但苏武宁死不降。单于最后让他去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失去信心,向往着总有一天可以回到祖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后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苏武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人们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苏武代表国家出使外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拒绝荣华富贵的诱惑,能够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表现出了一个大丈夫的气节。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小英雄嘎子、雨来,“中国兄弟连”等等。

  虽然我现在还小,但是我要苏武的爱国精神。同学们,爱国没有小事,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爱国的人。

  《苏武牧羊》读后感 3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苏武牧羊》读后感 4

  苏武是汉武帝时的大臣,奉命出使匈奴时被扣留,不得南归。匈奴贵族多次对其威逼利诱,欲使之投降,都被苏武言辞拒绝。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最后得以获释回汉。

  苏武,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单于送给苏武金银财宝,让苏武投降,苏武不肯;后来又威胁苏武让苏武投降,苏武依旧不肯,可见苏武是一个多么有气节的人啊!

  苏武因为不肯屈服,被单于派到北海放羊,等公羊生出小羊后,才能放苏武回国。而这一条又是多么苛刻的呀!

  就这样,苏武受持旌节,扛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十九年过去了苏武终于回国。

  苏武牧羊,持节在手,十九年不辱使命。十九年,这个数字对于我们,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然而,对于苏武来说,他在那高寒之地待了十九年,十九年他身边只有一群羊,一个旌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考验,十九年,苏武吃野鼠,啃野草,渡过了十九年。而苏武这坚忍不拔、热爱祖国、留居匈奴十九年而不屈服的高尚气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错,苏武这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有许多像苏武一样的有高尚气节的人,有许多,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像苏武一样,有高尚气节的人!

  《苏武牧羊》读后感 5

  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清代的白莲教大起义,全书一共有262个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介绍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真是很“壮观”的一本书啊!

  这本书中有很多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那还是汉朝的时候,与北方的匈奴一直在打仗,后来匈奴被打败后,单于派来使者求和,总算有几年没打了。虽然表面上看,是和平了,实际上,匈奴还是想着进犯中原。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却被单于扣押不得回朝。

  单于看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想逼迫他投降。于是用断食、断水折磨他,还把他放逐到北海边去牧羊,但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一直紧握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

  十九年后,苏武终于被释放回汉朝。当苏武终于回到长安时,百姓们都出来迎接。看到他那满头的白发、白须和他手中那掉光了毛的旌节,都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想了很多。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像文中所写的卫律、李陵之流贪生怕死之辈,但更多的却是像苏武一样的宁死不屈的大丈夫。从故事里,我们不难读出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在冰天雪地的北海边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却依然不屈不挠,宁死不降,这些都表现出了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本书中,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是忠贞爱国的大丈夫。正因为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如果空中出现了飞机,这种自行车就会自动降落,翅膀也恢复原状!我爱我的祖国。”

  《苏武牧羊》读后感 6

  每次读《苏武牧羊》时,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让我懂得要像爱妈妈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人不讲信用,把苏武囚禁起来,还不给他食物和水,苏武又饿又渴,昏死过去。就在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冰凉的雪花飘在苏武身上,苏武被激醒了,苏武手抚旄节,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这样死了。于是,他靠吃雪和身上御寒的毡毛活了下来。后来,狡猾的单于派人给了苏武五十只小公羊,让他去北海放羊,还说只要让公羊生了小羊,就能回到汉朝。苏武没有屈服,每天拿着视若珍宝的旄节,在天寒地冻的北海牧羊,向往着能有一天回到祖国。

  十多年过去了,在汉朝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匈奴和汉朝讲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当白发苍苍的苏武手持光杆旄节出现在大家面前,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大家像迎接凯旋的大英雄一样欢迎苏武回来。

  有人会问:“什么是豪放的英雄本色?”我想,像苏武一样,无论自己遭遇了什么,始终不忘精忠报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就是豪放的英雄本色!

  祖国就像母亲一样抚育着我们,如果没有祖国的保护,我们怎么会有幸福安宁的生活呢?祖国像妈妈一样爱我们,我们更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那他的生活就没有了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变得孤独无助,就像大漠里的流沙,不用风吹,自己就会陷下去。

  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忠”字,让我们做一个跟苏武一样的人吧,心里时刻装着祖国,学好本领,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苏武牧羊》读后感 7

  一天下午,我坐在沙发上,翻看着《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中一篇《苏武牧羊》吸引了我。它讲的是东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

  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单于想叫苏武为自己效力,苏武宁死不屈,于是被流放到贝加尔湖放羊,单于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就放苏武回去。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年,他拿着使节放羊,抱着使节睡觉,总盼着有一天可以拿着使节回去。代表朝廷的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苏武依然把光杆子的使节当成自己的命根子。后来,苏武被放了回去,他出使时刚四十岁,回来时须发全白。大家都称赞苏武是大丈夫。

  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面,十九年不屈服,这需要怎样的毅力,我想这就是爱国精神吧。这样的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激励他在寒冷的贝加尔湖坚持下来,并最终回到国内。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坚毅的品格、爱国的情怀。

  《苏武牧羊》读后感 8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也许,汉武帝执政期间就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李陵是,司马迁是,苏武也是。

  李陵是位大汉名将,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战场上也有“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有令匈奴闻之色变的雄姿。却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迫投降。

  我想,在被降的瞬间,李陵会有不甘,也会有坦然。不甘就此认输,不甘被人误认为叛徒,也因竭力抗争而平静。也许他会希望所效忠的君主会懂他信任他,信他那颗爱国的忠心,降敌只是保全,无奈之举,只是像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再报效汉朝,平定匈奴。也许他也知道以武帝的性格断然不会容他。后来,也就有了刘彻将他的亲属或杀害或流放,李陵也由此断了回汉的希望。

  平时尽职尽责,危机时为国捐躯者实为英雄。

  司马迁是位文人,也曾对刘彻抱有幻想,异常勤奋的做太史令,成为一个御用工具,博得刘彻欢心。然而,在为李陵辩护后遭受宫刑的残酷现实下,发生转变。从一个书生走到了与帝王相依的封建体制的对立面。

  君主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摧毁不了我的精神;可以夺去我的生命,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武帝少了一个太史令,历史上却多了一个有傲骨的文人,我想那根傲骨一直就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即使没有“李陵之祸”,在未来的某天,也有与李陵遭遇相似的人等着司马迁去为其辩护,他遭受刑罚,创作出《史记》,缘于心中的那根傲骨。

  有骨气,有血性,有傲骨的人实为英雄。

  苏武是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匈奴游说苏武变节,但并不成功,于是他被派到“北海”直到公羊产仔时才能回中原,“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那里即使在盛夏时分也有沁骨的凉意,更何况苏武在那里呆了19年。

  我想,苏武在茫茫草原牧羊时,在夜里的梦中都会想到自己的中原;在他听闻母亲去世,妻离子散,在听到胡地笳声也会感到心酸,但他觉得这都是值得的,因为他想君主定会知道自己忠心效国,定会接自己回中原,也因其有执着的信念。

  苏武的忠与李陵的忠不同。

  苏武不投降,因为他是使节,会使国家受辱;

  李陵投降,因为他是将领,他要找机会重新报效国家。

  有执念,有梦想的人是英雄。

  毕淑敏在《苏武,在何处牧羊》的结尾写到“我有一个愿望,贝加尔湖知道。”那便是贝加尔湖永恒,苏武永恒。而我也有梦想,只愿每个英雄都被世人记住。

  《苏武牧羊》读后感 9

  漫漫岁月,转眼而逝,十九年的光景,让一个正直壮年的人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

  苏武以一腔爱国热血熬过了十九年的孤寂、苦难。故事发生在汉朝,那时朝廷正和匈奴大战,匈奴见自己打不过汉朝,便派使者向汉朝求和,汉朝同意和解,派苏武前去商量大事。在完成任务准备启程归国时匈奴发生了战乱,苏武一行人都受到牵连,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

  开始最初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始终未曾屈服,匈奴可汗越发敬佩他的气节。不愿杀他亦不愿放其归国,而后让其流放野地,让他牧羊并许下诺言:若公羊生出了小羊便放你归国。之后曾经的好友又来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未撼动苏武的爱国情怀。他愿意受这个地方,独守那一片爱国的赤诚之心。这一独守,便是十九年。改朝换代,物是人非,在时光的大轮盘里飞快转动,他已年老,白发苍苍,但他不后悔,为了国他甘愿受苦难。

  从古至今,爱国人士数不胜数,由苏武的爱国我想起了另一个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在2013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那个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的.流血时,我就一滴一滴地留。”这是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人物掷地有声说的话。黄旭华小时因为当时日本轰炸四处逃离,便心里暗自想要国家强大,便机缘巧合下进了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学习。在1958年中国想造核潜艇寻帮助,遭苏联拒绝便毅然决定自己造,而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随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乡隐姓埋名来到偏僻半岛研造第一代核潜艇。当时中国一穷二白,无技术,无材料。黄旭华随一众人员呕心沥血,不断试验,买一步精心打磨,无数个日日夜夜克服无数难题,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是一项重要机密,所以他们不能被告知于世,直至30年后才被人所知,黄旭华父亲临死前都不知道儿子是做什么的。黄旭华和那一众科学人员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为国甘愿受世人的误会只为那一腔爱国情怀。

  阎肃当时感动人物评奖理由是“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天言高歌。”是的,他的爱国就是无私奉献,付出满腔热血,做事不张扬,默默付出自己。

  《苏武牧羊》读后感 10

  每当我漫步在青山环抱之内,畅游在绿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时,便会想起一个人。他有着常人没有的爱国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承担了常人承担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苏武,一个不朽的传奇。

  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回来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对苏武威逼利诱,劝其归顺匈奴,又找来汉朝降将李陵来说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苏武回去。苏武在北海边孤苦伶仃一个人呆了19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节,年复一年,使节上的毛脱落了,苏武的胡须和头发也苍白了。

  19年后,新的匈奴单于即位,它与汉朝签订了和平协议,却扣住苏武不放,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汉朝的使臣找到贝加尔湖,却发现苏武健在,于是扬言道:汉朝天子射到一只大雁,演的脚上系着帛书,写着苏武还在北方的沼泽中。匈奴只好将苏武放回去了。苏武被以最高待遇迎进国内。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

  苏武一个人身处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而且一呆就是19年,这十九年中,我们无法想象他都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妻儿的怀念,故国的向往,处境的悲凉,这一切夜以继日都在苏武的心头萦绕,但苏武只是淡然一笑,默默的和使节一起忍受这不公的待遇。谁不想荣华富贵?谁不想锦衣玉食?但这一切都应该是以良心作为前提的`!国家信任你才派你来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果现在昧着良心通敌叛国,岂不是猪狗不如之人!苏武在十九年中,唯一带着的东西就是皇帝赐给他的使节,尽管毛都掉光了,苏武还是使它如珍宝,使节在他心中已经成了国家的寄托,也在无形中给他力量,使他坚持下来,使他视死如归。后来苏武回国,依旧拿着这根使节,连皇帝见了都热泪盈眶,苏武的忠心天地可鉴!

  是这十九年的厮守,是忠心和泪的交织,是对故土的留恋,是坚强的信念,这一切使苏武成为永恒,使苏武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

  《苏武牧羊》读后感 11

  大家都听说过苏武牧羊这件事吧,但谁又知道苏武牧羊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看过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了解。

  故事是这样的:汉武帝让苏武和张胜去匈奴那里把单于救出来,当他们到了那里以后,张胜被匈奴抓去了,为了能自由、为了能保住性命,他把苏武给供出去了,说他不是为了友好而来,匈奴们把苏武送到北海放羊19年,在这19年里羊吃什么,苏武就吃什么,最终又回到了家乡。

  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很深,在这个故事的其中,我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正直,不要去背叛国家,背叛自己的良心,做人做事也要有毅力。这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我们班级也有许多好榜样。比如我们班级的姜慧吧!她是一个女同学,每天早上和晚自习的时候都去参加体育队,在和许多男同学作着同样的训练,但她从来没有说过苦说过累。环城赛是锻炼我们毅力的活动,我也同样积极参加了,很高兴能坚持跑完全程。我也有一点点的毅力,但是和长征的那些人比起来,还差很多。那些红军们过草地时遇到种种的.困难,没有粮食,去吃草,用水泡皮鞋、泡皮带吃……仍然一直坚持到了长征结束。我们如果把这股劲放到学习上的话,在学习上不懂就问,遇到不会的问题,坚持自己去思考,这样就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更加聪明。

  我们做人要以大局为重,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时张胜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得到自由的话,不会出卖朋友、出卖祖国。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上课时为了自己一时开心,去说话,人人都这样,课堂就会乱成一团。要是人人都想着班级,都不去说话,那么班级的纪律就会更好!

  多看书吧!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更加聪明!

【《苏武牧羊》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武牧羊09-29

《苏武牧羊》的教学反思09-15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09-21

《苏武牧羊》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0-08

苏武牧羊读后感04-25

2015高考作文预测:苏武牧羊 忠诚无恙11-26

读《苏武牧羊》有感07-17

读《苏武牧羊》有感4篇07-17

小学五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