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通用41篇)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
这第二章就是再次强调有和无。做有为的同时,更要看到无为的力量。“行不言之教”。现在估计有85%以上的家长张口就是:我们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了。都是缺点。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他从你们这个家庭生出来,言行举止不受你们的`影响吗?基因不是遗传你们的吗?你跟孩子讲太多的道理,没用。因为他更多的是看到你怎么做的。很多家长自己身不正,自己小时候学习不好,做父母了,没事打麻将刷手机,颐指气使,不尊老爱幼,却要孩子考试要考100分,要品行好。你说可能吗?说谁不会说?嘴皮子一掀,易如反掌。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现在很多的父母,觉得生了孩子,功劳大得很。对孩子颐指气使,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将孩子当做考试工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给他的人生轨迹定的死死的。稍有反抗,就是不孝顺。自己老了,就应该孝顺他。假如孩子用他以前对待的方式对待他,那就是逆子。看当今社会,有很多老人说孩子不孝顺了,其实追根溯源,他自己不会教育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暴力或者是溺爱对待孩子,不懂用情感维系,以身作则。这可以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要多看他人的优点。我看到“功成而弗居”想到了我的婆婆和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拼命干活,我们让他们适可而止,现在都缺钱,干活就当做锻炼,身体健康最重要。他们总是说不累,没干什么;而我的婆婆总体来说还好。就是喜欢邀功哈。她哪怕是干了一点点的活,她都要在你面前说:累得不得了啊,我干了什么什么。一回老家,过来就要唠叨,你随便说句话,她都能借机会说给你听:我忙死了,累的不得了,所以我先早点睡了;别人约我玩,我都没好意思说我忙云云。我听得多了,都麻木了,有时感到不耐烦。你不说,我还感到内疚,温暖。你天天挂在嘴上,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倒感觉不到内疚了。我之前就和她说了:我们不需要你这么辛苦,不缺这一天几十块钱。你如果非要做,我们也阻止不了你;但是你也不要抱怨。之前说,我还跟她说不要辛苦云云,现在都不知道要说啥了。她不和我老公说,就和我说。因为我老公和老公姐姐会说她,而我作为媳妇,不好意思说她。
所以很多时候,我自己能做的事,我都自己做,尽量不麻烦她,避免不必要的口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家和万事兴吧,没必要去争锋相对。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使我认识到,美丑善恶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们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当我们执着于某种所谓的“美”或“善”时,往往容易陷入偏见和狭隘。这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不轻易对事物下绝对的定论,尊重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让我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困难中孕育着希望,成功中潜藏着危机。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坚定信念。
老子所描述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我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圣人不刻意去作为,却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以言语说教,却能感化众人。这让我思考,在生活中,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和强行的推动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而默默的引导和顺应自然的发展或许更能达到目的。
这一章让我明白,要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不偏执、不极端,遵循自然的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的本质。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
本章主要讲的是“道”的内涵。从前面第一章提出了它的核心立意是“道”,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老子自身实行“道”的准则。
天下万物都是因分别心为缘起而有了追求的事物,那么好的就一定是好的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事物都是相对却没有绝对的这样一个道理,只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而让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形成了一个“绝对”的概念。就像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好人也会做错事情,被别人当做坏人,而坏人或者只是做错了一件事情,而让别人从此对他的印象就停留在坏的概念里。
老子从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面展开。揭示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是可以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
由于人都有分别心,那么,当你在追求一件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内心认知中相对容易的得到。可当你得到以后,最开始对于想要到这件事物的喜悦就会慢慢消失了。二是内心认知中得到这件事物非常困难。那么,在你想要得到的喜悦中,因为无法实现就会变得生气,转而就会失去本来应该有的'理智,变得越来越消极,并且因为失去理智的原因越来越得不到。实际上,无论得到或者没有得到一件事物,其本身的价值只是跟你自身喜悦积极的程度成正比关系,事实上,就算你容易或者通过很大的努力得到某种事物,其结果并不一定会让你愉悦。
所以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有一句话叫做过犹不及,实际上快乐是一种从轻微到高亢都有积极的情绪,每个人想要快乐,当下就可以做到,比如当下放松下来,或者回想一下让你快乐的事物,实际上快乐只是人所具备的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并没有那么困难的获得。时常保持在一种安逸轻微的快乐中对人的身心就是最好的良药。那么现代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感觉不到快乐,越来越痛苦呢?原因就是人把自身的快乐过多的附加在了物质的基础上,到认为“重要”的事物上,这样,快乐就非常不容易获得了,并且快乐也就变得像稀缺品。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一种快乐的状态持续下去,其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更何况悲伤呢?快乐和悲伤本就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程度的表现,乐极生悲,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快乐的太累了,就会悲伤。所以,就算美好的事物,也是应该适度而行,在喜欢的东西,也会因为过度变得没有意思。其美好本就是痛苦的来源,过于执着,必然产生痛苦。《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相对论”“辩证法”的思维论道了之后,紧跟着就给世人给竖起一面醒目的旗帜:向圣人(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指明道、悟道、得道的高人)学习。那就是顺势而为。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
因为是遵循道而为,所以即便是一不小心功成业就了,也就没有必要居功自赏,更不要立即就让日子飘在了云上….….如果的确可以做到不居功,那么很自然就会像圣人那样,不曾拥有,于是自然也就不曾失去。因而也就没有了忧愁和烦恼了,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区别。
《道德经》第二章短短数句,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却是根本无法说尽的,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能够真正对自己有个新的认识,和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4
第二章还原了道家学派遵循自然规律的宗旨,所有的人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本源和规律来进行,这样得来的结果更长久,功绩更加的伟大难以磨灭。
其实用道家学说来看我们现在的社会难免会发现很多违背规律的行为,比如教育孩子,家长经常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们,却不知我们只是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需要尊重他们的灵魂,我们能起到的作用仅仅就是在一旁观察和适当的时候问问题,其实更多的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和感受,真的很难做到尊重孩子的这种独立性,但是你一旦发现遵循了这种规律,有了“不管教”的勇气,那么你的孩子其实也会慢慢跟你连接更好,更多的产生自身动力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的工作也是如此,很多的管理都喜欢融入情绪和感情色彩,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只不过在平日的麻木不仁中被训练得“听话”,渐渐的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没有考虑过管理应该是理性对事情感性对人,理性的选择,但需要感性的执行,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性,一定要懂得倾听他们,我们都是合作伙伴,所以人人都需要尊重对方的发言权。
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一度被认为是消极处世,而我恰恰认为这是世人没有读懂他的`地方,其实无为与什么都不做是有本质区别的,事物之中不刻意干预,但是精神层面却保持着丰富的连接,这个才是最高深的地方,就好像一个和风细雨的长辈,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觉得有人在默默的支持你,却不会随便说出答案给你,所有的答案都靠你自己去探寻,而他做的就是跟你保持着温暖的连接,让你觉得有一种被信任和尊重的氛围,这个才是道家精神所想要表达的无为最真的内涵,这不是消极处世,而是一种智慧处世的方式,俗话说弱者刚强,强者温柔,这种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也是老子后续篇幅表达的处世哲学,这值得我们好好领悟和学习。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5
《道德经》第二章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
开篇关于美丑、善恶的论述,让我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定义和判断往往是主观和相对的。我们所认为的美善,可能只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观念。这使我学会在面对各种价值判断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从,而是去探寻事物背后更本质的东西。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一系列的'辩证观点,让我深刻理解到生活中的矛盾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比如,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是成长的机遇;拥有的财富也可能带来烦恼。这让我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不被暂时的困境所打倒,也不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让我对圣人的境界充满敬仰。圣人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刻意为之,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做事时是否过于急功近利,是否能够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同时,“不言之教”也让我明白,行动的力量往往比言语更强大,以身作则更能影响和改变他人。
《道德经》第二章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引导我以更加智慧和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种种。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6
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天下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老子谈到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可以理解为“无违”,也就是自然的法则和行为,顺势而为。万事万物都有它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依势而为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更有可能有违天道,产生不好的结果。“不言”可以理解为言的最高境界,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中的言不仅在于写了多少本著作,且在于将说教中的内容身体力行的践行。
“弗始”、“弗有”、“弗恃”、“弗居”是老子提出的行为主张,按照世事变化规律,任何事物一旦倡导必然走向物极必反,一旦拥有必将失去生的动力,一旦有自持己能终将无所作为,一旦自我夸耀便会失去功勋。对于之前取得的成绩,只有泰然处之,才会不失去。
按照底层物理世界的描述,人同万物一样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由基本粒子及相互作用组成。按照道的理解,都是从“无”中来,回到“无”中去。人的一生总会经历生死荣辱,富贵荣华或贫困坎坷。看透事物的本质,不患得患失,心中没有得就谈不上失。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7
第二章用一系列的美和丑、善和恶来对比,说明了万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互相对比才能够衬托出来,包括长短、高下、音声相和等。万事万物都分成两个方面。天下事物,可分为简单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美,是简单的、单一事物的衡量标准;善,是复杂的、组合事物的衡量标准。不管是对简单事物的美还是复杂事物的善,只有以天下之美、天下之善来衡量,才能使那些美、善的人不再自以为是。老子提出世界最高标准的同时,把未及标准的争论看成这一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着,此乃这一标准体系的过人之处。它们汇成天下最完善的标准体系。
联想到我们做事业,有天时、地利和人和,一个人的能量和一百个人的能量合到一起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声音和一百个人的声音共同发出来的时候,一个显得渺小,一个显得浩大,所以又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才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
以身作则,不言之教,有人做得不对,圣人怎么做呢?圣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对方,让对方认识到他所做的事是不对的,知错能改,这才是圣人想达到的效果。在企业中,管理者最大的职责自然是管人,但从人的本性出发,大多数人不喜欢被管,只有一种情况却是例外,那就是当人们从心底佩服某个人时,他就不会抵触这个人对他的管理,而会主动服从。制定种种制度和规则来约束人,固然可以达到目的,但是聪明的管理者能够“行不言之教”,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服从。
企业需要员工的持续贡献。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团队建设和团队领导中具有更高的'智慧。高明的管理者,懂得“为而不恃”,不居功,不自傲,而是把业绩归于他手下的团队。这并不会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示人以谦逊的姿态,可以让员工更加积极地为企业努力。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成就功业而不自傲,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为下属搭建“舞台”,给员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兴趣和追求,帮助他们实现职业梦想,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和不同岗位的进阶规划。管理者必须营造出某种合适的氛围,让所有员工了解到,他们可以从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以此来帮助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8
《道德经》的核心就是让领导者效仿“天之道”来去制定“圣人之道”,如果忘记了“天之道”是什么样的,这“圣人之道”可能就做不好,但凡“圣人之道”感觉糊涂的时候,就看看“天之道”是怎么做的,就该明白“圣人之道”怎么做了。 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领导者写的,“无为”是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去刻意捞取作为,所以“无为”是对自己的,把自己的欲望放低,不要随意去捞取、去干扰百姓。
“行不言之教”是告诉大家按照规律去做事,不要随便去干扰,随便去教育老百姓,不断地用言语教化,用自己提倡的各种理论去教育,不用的,制定好规律就行了。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原来是讲“天之道”,对应到圣人之道就是领导者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报,反而会更幸福的。在意回报的时候,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算计在里边,那么这个算计让领导者做的事大打折扣,放下这个回报的念头,坦然、尽情地为大家做,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个人都看到你做的事,大家都来成就你、支持你,反而你的公司是最大的,这样的人一定幸福。但是算计的人,往往越在乎这个位置,这个位置越保不住。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27岁创业的时候就提出为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努力的誓言,他所做的事都是为员工去努力,而且不居功自傲,不觉得这是他的功劳,彻底无我。他当年出任日航董事长的时候,零工资出任,不要任何回报,为大家做事。他为员工拼命努力,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员工,外面的事不多管,但是员工他一定要照顾好。照顾好以后,还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越是这样,我们会发现世界给的回报越多,反而更多人加入进来,来成就他的事业,结果他是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老板,这就叫“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在很多公司也存在这样的领导,就是性格张扬,特别喜欢夸耀自己,但凡他部门有点什么事,最后一定是他的功劳,别人的创意到最后都变成他的.了,每个人的创意都是他跟领导汇报的,“都是我的”,“我怎么怎么样”,这叫什么?这叫“居”,居功自傲,把所有人的位置居为己有,自己居于其上。这种天天声称自己多么高明的人,下边的人会支持他吗?人人讨厌,他没体现出大家的价值,所以大家讨厌他。这样的人,往往在那个公司也干不长,因为他不懂“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的道理。
在整个道德经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很多,比如,“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全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9
在阅读《道德经》第二章时,我被老子的智慧深深吸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哲学,即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老子在这里提出了几个对立的概念: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对立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成就。这种思想启示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善与恶,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老子提倡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方式。他强调,圣人应该通过不言之教来引导人们,让万物自然发展,不强加自己的意志。这种思想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和管理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通过引导而非强制,让团队或组织自发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句话,更是道出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老子认为,真正的成就者不会沉溺于自己的成就,不会依赖于外在的赞誉,而是保持谦逊和低调。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体会到老子哲学的深邃。它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智慧,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物质和名利所迷惑,忘记了生活的本质。老子的教诲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顺应自然,保持谦逊,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第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在面对生活时有了更多的思考。老子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种简单而深刻的生活之道。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0
《道德经》诵读至今和课上听谢老师解说评析,越读越惶恐,如滴水入海,茫然不知其踪。但无论生活工作,处人处事,读后确有裨益。
虽然领会浅薄,但觉得参与学习圣贤的经典,有点滴受益,要懂得感恩,把自己的领悟与人作交流,更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们包括自己的孩子作积极有益的沟通,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经典文化,我想,这也便是我理解的一种相随了。
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音声相和,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独唱我们知道很美,但是若有和声的韵味,一首曲子或会更加丰盈和饱满。昨日静了心,选了黑鸭子的《爱上你的美》去品,那里面的和声很细微,犹如一枝香熏,袅袅婷婷,如丝如缕,淡淡柔柔,曲终一室奇香,意犹未尽,仍觉丝竹绕耳。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岩石风化高处起。高低互为依存,相倾相生。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人在高位时居安思危,低谷处志向不俗,不言自弃。同时,与人相处,应有余地。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尺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任何比喻都仅仅是对比之中的一点,任何人和事都有其可取之处。如此,社会如何不和谐?
有的.时候,过了很久,对特别难的事或者艰难的经历,回头重新审视的时候,发现原来好简单,或者说根本不是事。记得孩子初三即将参加中考的时候,成绩不理想。我们与孩子商量,重点从数学入手,结果数学搞通了,其他学科也带上去了。这就是什么呢,事物要抓其核心,重视了,难变易是有途径的。我们每天诵读《道德经》,对着书读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但相信会有同学感触,每天去坚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由易生难。问题出现时,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觉得容易忽视它的难度。
苏子说:“赢虚者若彼,而卒莫消长也。”前两天去看芍药,那么漂亮的花到冬天全部没入土中,什么也没有,来年再生发,如此往复。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植物如此,人生也是这样。红楼梦里22回曲文说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观园里宝玉是明白人,他虽然衔玉而生,家境那么好,但是拥有的一切终究是一场空,包括与姐妹的相聚分离,听这曲文顿悟人生如过眼烟云。还有一层寓意,就是做事应有预见,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清醒地认知自然是多么重要,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总是因相比较而存在;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生活,万物皆因相依靠而生成;认识人生才能化解万般因由,自细小处做起,善始善终,若无前者也就没有后者。这些都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无为而有以为,去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1
《道德经》第二章开篇便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句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美丑、善恶的认知有了全新的思考。
通常,我们习惯于以既定的标准去评判美与丑、善与恶。然而,老子却提醒我们,当众人都认定某种事物为美时,丑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当大家都认为某种行为是善时,不善也就相应出现。这并非是要否定美善的存在,而是让我们反思这种评判标准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老子接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比而存在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转化之中。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困难与容易、成功与失败,都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不应只看到眼前的艰难,而应坚信困境中蕴含着转机;当我们取得成就时,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成功可能会伴随着新的挑战。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一段对于圣人的描述,让我对为人处世的态度有了更深的领悟。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去干预,顺应自然的规律。他们以身作则,用行动而非言语去教导他人。对于万物的生长发展,不加以阻拦和占有,有所作为却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不居功,功绩才不会消逝。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过于追求功利和外在的认可,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价值。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和固定的观念所束缚,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灵活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在生活中,不过分执着于得失、美丑、善恶的区分,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保持谦逊平和的心态,或许才能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2
今天读了《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内容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之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简单的告诉了我们,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我们不要肆意的去追求绝对,这样会导致我们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返成其咎。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美和丑,但是有的人就一味的`追求美,不顾一切采取一切手段把自己变美。有的甚至采用整形手术,当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案例也是很多的。
我们做事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让事物按照自己本来的方式发展,追随自然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现代人就是步子迈得太快了,没有遵循客观规律,在本来应该种草森林的地方开荒种田,导致沙尘暴的蔓延。大量开采自然资源,为了人类自己的欲望,导致现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3
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4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5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6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7
《道德经》这一本书是老师让我们去读的。我最近一直在读,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触的还要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让我回味无穷,如第二章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万物都很奇妙。确实,只要我们去无限探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更多不知道的知识,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东西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也就是指“恶”)。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这就产生了恶(也就是指“不善”)。确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对应的`,如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我很敬佩老子!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德,我在本书里已经读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无穷,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道和德都是极为平常的,但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虽然说说是容易的,但做起来是难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8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19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通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0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十分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可是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此刻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能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当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此刻,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1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2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3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4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并不是说在远古时代,质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的。他们看到一只尾羽斑斓的锦鸟会觉得它美,但那时并没有“美”这个字眼,人们只是单纯觉得心生愉悦罢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见乌鸦而心生愉悦,有人喜闻花香,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闻臭草,有人喜欢舒缓之音,有人喜欢刚劲之声。那时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为判别标准的`。而自从“美”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万事万物就被“标码”,就会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
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应该都是向善的吧。“物竞天择”,大自然都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情形发育,人亦如是。为害作恶心生的满足,是自我毁灭式的,要不断劳心苦力来满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论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长久之道,因此作恶人的内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6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7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8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29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0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1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2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与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财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3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4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5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6
在电子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子设备读书,纸媒书渐有式微的趋势。但真正喜欢读书的,还是偏爱纸质版,那柔软纤维的触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偶然间遇到一本《道德经》,这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贯穿全书的是朴素的辨证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书中有很多流传很广名句,其中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意思就是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竞争与压力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竞争,却忽视了生活最本真的.需求,每天生活在竞争的压力中,心力交瘁,渐渐迷失了自我……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经》这本著作中,老子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不争,顺势而为。老子享年101岁。
世间的事,有时很奇怪,你不争,不代表你就得不到;你争,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更多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这样等到机会来时,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相应的事情,同时也享有从容、闲适的人生。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7
老子的仙风道骨,被传的神乎其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的话,那么老子预知未来从何而起;况且历史上的诸葛孔明也能神机妙算;再者,灵宝函谷关的尹喜怎么能看见紫气东来就判断将有圣人到来?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看见?思索了好久,难道他们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其实,他们的仙风道骨都源于知识的渊博。他们能把万事万物之间联系上。就像古语所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们从这几件事情的迹象上,能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尹喜所见的紫气,其实其他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尹喜也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而且懂得气象。要是平常人,没有这些学识的人,见了就和没见一样。有些人的学识也很渊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学识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强求。我总在想,我是年轻人,积极上进非常应该,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话,最终无为。所以,对那种消极思想很是抵触。但这次诵读,却有了不同感受。虽然早都知道书多读一遍,感受就会增加一层,许是因为它难懂的缘故吧,搁置了许久。现为了学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许多资料,对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们再拐回来说说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其实是有为。我喜欢他说的例子。车子有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但正是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为了。这也是他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了。他的无为中,其实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他的这种丝丝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没有说不让你不上进,只是在上进时应该遵循规律罢了!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8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 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 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39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40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41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作。它是道教思想的源泉,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翻译最多的经典。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道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缺乏个人欲望和满足以下是我的感受。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正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人们彼此之间没有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狗之声才能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社会交流,避免人们自己的私欲和一切可能导致国家破裂的负面情绪。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单靠无为似乎是不现实的。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并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生活平淡,没有起起落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在人们讨厌的地方,但更接近道。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有利于大家而不与之抗争,处于卑微的地位,但他的做法值得人们尊敬。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时我们可能需要保护自己,不得不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帮助别人保持谦逊的态度并非不可能。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回报是无限的。
你把自己当成世界,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爱以天下,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这句话意味着把自己当成世界,那么世界就可以寄托给他:把世界当成自己的生命去珍惜,那么世界就可以委托给他。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处于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不懈努力,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少年强则国强就是这么说的。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它通过生活和治理政策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和长期的真理。我们出生在一个从面对面交流到全面数字技术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道德经典中的真理,发扬中国文化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04-26
第二章教案04-28
第二章公共组织05-01
道德经心得11-12
道德经经典的句子02-02
道德经济论04-27
第二章 党的组织制度04-27
第二章 基本操作(教案)04-25
《道德经》道德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