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00:19: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麦家随笔》读后感

由于在4月7日举行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研讨会上,知名作家麦家说,网络文学99.99%是垃圾,只有0.01%是好东西。"如果我拥有了一项权力,我要消灭网络文学"。结果"惨遭网友围剿,让我饱尝被谩骂之苦"。五月一日又看到麦家的随笔《好作品还要好运气》读后有些感想,用黑体字附在每段文章的后面。(静远)

好作品还要好运气

《麦家随笔》读后感

(2010-05-01 11:56:50麦家随笔

最近我不知冒犯了哪颗星--可能是火星吧,惹得大伙火气十足,尤其是"网络文学垃圾说",惨遭网友围剿,让我饱尝被"谩骂"之苦--也不乏有乐,在网络上被骂也许是当今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的一份苦或乐。我觉得这"导火线"首先是某些报道对我之言说"断章取义",其次是大家没有好好算一算帐。不需讳言,我确实说网络文学99.9%是垃圾,只有0.1%是优秀的。听0.1的比例也许是剌耳的,但它基数有多大呢?据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告诉我,现在盛大中文网每天有7000万字的更新量。听着,是每天!就是说,光一个个盛大文学网站每天有7万字优秀作品,而中国我想至少有几十个中国文学网站吧。算一算,这个数量有多大?恐怕至少要用每年上千万来计吧。我们的优秀作品有这么多吗?让人无话可说。所以,在此按下不表。

读后感:优秀作品以外的难道就可以称为垃圾吗?网友的意见不在0.1,而在99.9.的称谓。

说说另一件事更有意义,是庄重的。我没有接到任何采访,但有一则消息不胫而走,煞为火爆,就是:我的新作《风语》有书商出五百万天价我不给。事情有令人蹊跷的一面,我凭什么"见钱不眼红"?媒体迅速作出种种精确又狂热的猜测,"虚假说","作秀说","炒作说",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我可以负责地说,事情是真的,确有北京某书商从去年中秋至今年元宵,曾三赴杭州要我书稿,报价从三百万起,来一次涨一次,涨到五百万。为什么涨,因为我不给。五百万我仍然没答应。是我耍大牌?不是--我实不是个摆谱的人。是我视金钱为粪土?也不是--我没那么高境界。那么我为何不给?很简单,我还没脱稿,对方只字没有看过,凭什么给我如此殊荣?这种天价,不给我荣幸感,只让我觉得不可理解,令我多虑。至少,我想他们不是对我的作品来的,而是对我的名声来的。我是个作家,又不是什么明星,我希望你重视我的作品,而不是我的名声。问题就在这里,冲着我名字来,不是作品。如果他看了稿子给我这价,哪怕是别有用心,我也会乐陶陶的。我不是什么圣人,也不傻,一般人有的虚荣心和聪明劲都有。

读后感:真话总是那么直白而又富有感染力。

我要发点小牢骚,我以为,文学的艰辛和孤独确实令人沮丧,而当中有一半缘故来自文坛本身。当今文坛之平庸、弱智昭然若揭,体现在出版上,就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作家要出书太难了。出版不以质量而论,而是以名气论,七年前我磨蹭了十年的心血之作《解密》四处退稿,今天我还在想象中的文字已经有一拔拔人等着、抢着要出版。甚至--去年,有人从成都给我打来电话,指责我的新书《暗伤》装帧恶劣,封面恶俗。我可以幽默一下:《暗伤》非我所著,而是一个和我同名同姓人氏之作。我的名字没有注册,法律允许同名同姓。

其实,在我看来,麦家的作品这些年是越写越差,之所以出版者给他如此高的"待遇和荣誉",只因这些年他运气有点好,阴差阳差,浪得了一些虚名而已。虚名比作品重要,虚名可以让一堆垃圾文字砍掉一片森林(名人之作当然要用上佳的纸张出版,据说好的纸都是用原木打成浆制造的),与此同时我们大量优秀作品只能锁在抽屉里,或者在网上晒晒。文学的艰辛和孤独令人沮丧,文坛和出版界之平庸、弱智其实更令人沮丧。

读后感:只有名人才能这样,才敢这样讲话,不然不被封杀才怪。

我一直在想,中国作家成了名后,要写出好作品的机率大概只剩余零点几了。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和考验太多了。我的名气只有一点点,但已经深受其害,如果打开手机几乎每天都有陌生人给你打电话,请你参加各种活动,对各种时兴发表见解。如果你拒绝,对方会振振有词地谴责你。记得成都有一位女记者是这样"教导"并指责我的:自古以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一向是中国文人的美德,你成了名当然要为他人谋利益,要善对他人,要乐于牺牲。我以自己推想名气更大的作家,想必他们受到的类似的"教育"和谴责一定更多,牺牲也更全面--包括写出好作品的机率急剧下降。

读后感: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生态环境如此,这大概就是作者看不起网络文学的缘故吧。我想当年的司马相如一定也是这样看待汉乐府的。

我现在十分怀念十年前的那种写作状态,每天固定时间写,写得顺就多写一点,写得不顺就停下来玩,读书;就像个农民种地,天气好多干一点,刮风下雨了回家数芝麻去。东西写好了,放在抽屉里,反正没人要。放几个月后,兴致来了又拿出来看看,孤芳自赏,发现问题改一改。问题太大,索性不要了,重新开头,写反正本来就没人要。《解密》我写了十年,原因就在于反复写,彻底推翻的是写了三遍,局部修修改改至少有二十遍。我一直认为《解密》是我迄今写得最好的作品,放在当代文学中也是有说头的,至少它开拓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疆域,我也是靠它总算过了作品的"出版关"。但不要忘了,《解密》的发表和出版历尽坎坷,开始我很识相,投了几家省级刊物和出版社均被退稿,历时一年有余,最后我烦了,就不知天高地厚投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当代》杂志社。算我运气好,碰到了李师东、洪清波和周昌义这三位识货的人,隆重推出了。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后怕,因为险象环生啊,当然最后是因祸得福,那要感谢运气。

读后感:也许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也有这种遭遇,结果运气不好就"堕落"了

这就是我们的出版界,认人不认作品,作品写好了还要运气好,像中彩票一样的,要碰到伯乐。这些年,出版社为了一部名家的稿子,恶性竞争的例子时有发生,其实何况呢?我经常看到一些无名作者的好稿子,觉得好,推荐给出版社,他们总是不要,而宁愿要一个有名作家的烂稿,甚至是想象中的稿子。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出版界。

读后感:出版界要在赚钱与讲政治间"走钢丝",他们的认知水平当然与众不同了,花钱培养新人可不是他们的职责,更何况眼光用不着看得那么远。

"七"中国大学网~

【《麦家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麦兰的作文10-14

麦饼的作文08-09

《麦哨》教案01-12

观刈麦作文12-12

做麦饼作文11-20

麦兰的作文(荐)10-23

麦香的味道作文08-06

美味的麦饼作文09-10

麦鲁小城作文09-06

《麦哨》的教学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