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写读后感?

时间:2023-04-24 22:41: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怎样学写读后感?

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怎样学写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

  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

  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

  ,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 一言以蔽之,

  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

  ,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

  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

  ,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

  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

  ,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

  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

  ,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

  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

  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

  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

  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

  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

  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

  )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

  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

  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

  。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

  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

  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

  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

  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

  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

  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

  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

  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

  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

  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

  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

  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

  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

  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

  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

  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择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

  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

  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

  ,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

  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

  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

  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

  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

  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

  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

  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

  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

  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

  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

  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

  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

【怎样学写读后感?】相关文章:

怎样写提纲10-13

怎样写情书11-16

中国人应怎样学英语05-04

怎样写述职报告08-01

怎样写碑文 -范文03-13

怎样写家长意见03-09

读书的心得怎样写12-01

怎样写家长评语05-01

怎样写开题报告04-27

怎样写开题报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