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
像雷夫一样作充满能量且教而有方的教师 拿到书,首先,我就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封面上的那句“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给吸引住了,于是,迫不及待一气呵成。当看完最后一页,掩书沉思时,脑海中闪现出了对他这样的概括语:“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充满能量的老师,这能量来源于职业良心,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而有方的懂得教育教学技巧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对孩子的爱,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 雷夫从教25年已经52岁了,还处于兴奋状态,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个小时,都是和他的学生们涌进那可怜狭小的教室,其余时间也是和学生们在旅行。他的使命就是确保他的贫民区学生们不但不落后于他人,还能一路高歌猛进。 他领会到的教育真谛是:“基于信任,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己对自己有高的要求才是教育的根本”。由此,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神话。 雷夫·艾斯奎斯和他的第56号教室,是无数父母向往的教室和教育圣地。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让我们明白了:拥有职业良心且教而有方的教师,能“让孩子们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一、良好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自动自发的学习,不需要成年人一丝一毫的强迫。 雷夫老师给了孩子们最好的教育。除了学校课程外,孩子们可以定期观看有益于身心的电影,每天有阅读计划,品味经典名著,组建了莎士比亚剧社,还有到华盛顿的旅行,通过旅行来学习历史,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这样丰富多彩的课程无疑让学生们着迷般地每天提前二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仍不愿离去。每天早上六点半,雷夫就去学校打开第56号教室的门,洛杉矶冬季天亮得晚,有時候天还是一片漆黑,几个孩子已经迫不及待等在门口,要进教室练习心算和文法。不分国定假日、寒暑假期,第56号教室的孩子早上比同龄孩子每天提前2小时上学,下午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这些孩子都是自动自发,不需要成年人一丝一毫的强迫,他们看经典电影,听摇滚乐,甚至排演莎士比亚名剧。雷夫认为这些孩子是在班上“追求卓越,待人和善,努力用功,一步一个脚印”的文化熏陶下身体力行。 很多人说这些孩子是天才,雷夫很不以为然说:“他们很寻常,就像他们的老师一样,是靠着用功和接触各项超越标准的活动,才变得如此突出的。”他们不过是一群愿意比一般孩子更努力付出的学生。 二、正确的育人方法,使孩子们了解了数字的威力,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对数学的畏难心理喜欢上了数学”。 第五章《加加看》中提到 “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这让我想起,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虽然一直都很好,但我始终不喜欢数学。“如何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畏难心理喜欢上数学呢?雷夫的观点就是: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他没有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练习,而是尽力去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 读到这儿,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每天几乎一半的时间我们都被淹没在繁琐又枯燥的代数、几何题海中,每当此时我头脑中总是在问:“今后的生活中我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它?这么繁琐、复杂、学习起来又吃力的代数、几何知识有必要每天都要占用我大量的时间吗?将来我教小学生能用得上吗?我是不是该把例题、类型题弄会就好,老师天天留的这些拔高题可不可以不做了,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我感兴趣的文学、音乐、舞蹈上呢?”有一天,我实在是按捺不住鼓足了勇气小心翼翼还很是注意措辞地请问了数学老师这个问题,没得到答案,却惹得数学老师很不开心,之后,我又增加了另一心理负担。当时,学习成绩虽然挺好,但是,是害怕老师不高兴才努力学习数学的。如今,我仍然对高难度的数学解题不感兴趣,也仍旧不知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抠那么难的数学题对我有什么用处。虽然过了20多年,我对那时的心理压力状态却记忆犹新。 雷夫有个观点,我们宋校长和苑校长也多次提到过:不给学生留机械的、过多的作业,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重复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怕做数学。雷夫认为:学生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机械的、过多的做相似的题?如果连10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什么意义? 一件事情孩子能坚持做下去,一般有两种原因,首先是这件事是他感兴趣的,他就有可能坚持下去。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再苦再累,他都会义无反顾。像考古队员、登山队员,因为喜欢而“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吃尽辛苦”也乐此不疲。另一种情况是:目前,因为不理解为什么做这件事而不感兴趣、看不到前景、不愿意努力、不愿意坚持的,我们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孩子理解了、知道了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了,才会行动起来,学生的内驱力才会调动起来。才能像雷夫·艾斯奎斯和他的第56号教室的所有孩子一样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个小时,都是师生自动自发的涌进那常常渗水的、可怜的、狭小的教室里,其余时间也是师生共同走在旅行的途中。 多年前,学校带领我们学过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确实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次《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又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尊重个体差异的。比如:雷夫老师有个做法让我印象深刻,很受触动。在学生心算出答案后,他没有叫任何人回答问题,所以没有人必须站在聚光灯下,也不会有伴随尴尬而来的恐惧。看着全班学生高高举起他们认为对的数字砖答案,他马上就知道谁已经会了,而谁需要协助。这种做法后面隐藏的是对孩子透彻的了解及对孩子自尊心的爱护。 三、简单易懂的“六阶段”路线图,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 雷夫老师还在《寻找第六阶段》章节中提到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令我印象深刻: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是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健全的人格在内,一旦做出示范也就等于违背了这一行为没有了个性理解。雷夫老师也承认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是最难达到的。这6个阶段描绘出的美丽路线图,需要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于是雷夫老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经典佳作和观看优秀电影等方法来帮助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这些方法都是今后我们在教育中可以借鉴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了整个美国,也感动了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状态下成长的我,我佩服这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的老师——雷夫·艾思奎斯。他让我明白了教室的容量是无限的,更让我明白了在正确的教育方法下,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也要努力作一位像雷夫那样充满能量且教而有方的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相关文章: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所感07-13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心得范文10-19
期待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04-27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04-28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04-28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09-0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03-06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04-27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