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朋友早就推荐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给我看,一直没看,因为我们是女儿,应该看和女儿一起成长的啊,上周工作不忙,没事情做时突然想到这本书,去翻了翻。没想到还真对我的口味,嗯,真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啊,为了孩子细细的读了三遍,好久没有这么用功了。。。。 我认可她的自然教育法。片断摘录: 1.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起“三种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我就是在这个承担的过程中,捕捉机会,试图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的后天学习环境。 2.孩子在婴儿时期是通过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的。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在接触外部世界中发展的。比如,通过触摸他的皮肤,使这种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神经元变得活跃。 所以我认为把幼小的孩子紧紧地包在小包裹中,是不科学的。孩子醒来,如果只是望着天花板的话,是对他生命的荒废。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让他摸不同质地的东西,让他用小手去抓小米,把小手放在冷水里,再放到热水里(当然是安全的热度),放到温水里。我还让他摸光滑的汽车,绒毛的小狗玩具等,触摸这些热的、冷的、软的、硬的、轻的、重的,通过触觉的训练,给他的大脑不同的刺激 3.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玩,就是通过对他的各种感官的刺激,通过丰富他的各种阅历,来输入各种信息,而不是教小小的孩子读写,把小学教育内容低龄化。当你和孩子一起走在马路上,当你和他嬉戏在公园里,当你陪伴他在温馨的小床前,当你和他一起享用美味的食品时,让他感觉新鲜有趣而又自由的“随机教育”也就开始了…… 4.孩子零到六岁是感官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不应给他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说教,而应借助他的各种感官,如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对他进行刺激,让他熟悉各种环境,通过感官来了解、体验、探索、感知周围的事物.孩子的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在自然学习、无意学习中进行着。 5.一般有语言天赋的孩子说话早,也喜欢说个不停,听到有趣的事情能记住,并且能说出来。孩子小时候听故事比较多,语言文字的输入多,输出的时候就丰富。有的孩子之所以很大了还不会表达,语言很贫乏。先天因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输入量不够。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从小有了大量的输入,将来他的语言表达,不论是口头输出,还是书面输出,就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6.我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局限在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做算数。识字、算数是教育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识字、算术是小学的任务,不是幼儿阶段的任务。我认为学龄前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而正式的识字阅读教育是在学龄期。 现在很多父母包括很多幼儿园,把学龄期的课程加给了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课业学习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对新鲜、未知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在学龄前就给他开始小学的课程,那上学之后,如果他已经掌握了那些内容,上课一坐坐几十分钟没有新的知识点,没有新的知识含量,他就失去了好奇和兴趣。 7.孩子学画,不是程式化的临摹,而是画他自己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的“真实生活”,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甚至有些会违背现实世界的规律,家长都应该学会欣赏。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大家都知道了绘画对孩子的好处,但是,有些家长请老师给孩子做的是“正规辅导”,重在 “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绘画技巧上,而忽略了孩子童真和想象力的挖掘开发。可能这些家长让孩子学画,抱着让孩子成名成家的梦想,但这样是否过早地给孩子的发展定了向?儿童绘画最可贵的,是他富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想象力的发展对他的学业及人生的影响,不单是技巧。 8.一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快去读书!”而自己却在那里打麻将,或者在看电视,孩子即使在读书学习,也不会专心。 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而习惯不是被告知,不是父母说“你得多读书”,然后就有好效果的。如果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不能在日常生活的重复中,养成习惯,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 夏杨小时候,他的姥姥给他讲故事前,总是对他说:“快认字,你认字认多了,就能看书中好多的故事。书上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等你会看了,你就给姥姥讲。”用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多次重复,以图养成他的好习惯。类似这样的“暗示”引导,我们经常使用。 9.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他需要的东西,父母在这一点上,不应逆孩子的兴趣而行,而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应孩子的天性。他愿意涂鸦就让他尽情挥洒;他愿意歌唱,就让他一展歌喉;他愿意看动画片,就适当地让他如愿以偿……他的探究心理要满足,他的创造力要发展,他的想象力要驰骋,他的专注力要培养,他的动手能力甚至是在对玩具的破坏中训练出来的,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是伴随他的兴趣获得的。 10.一位妈妈对我说:“现在的传媒对孩子影响太大了,那么大的信息量对他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干扰,我们家的电视几乎不开,家里的网线也让我给拔了……” 我很遗憾这位妈妈付出的“苦心”。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媒介信息是他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空气”,它对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假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回到一个“大众传媒哑音”时代,甚至回到没有任何电器的时代,将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企图捂住孩子的眼睛,关闭他看世界的窗口。 11.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从夏杨小时候,我们就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里,我们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有意识地谈论一些社会上的人和事,但在谈论的时候,我们不是很情绪化地随意发表看法,而是通过对这些事情的分析,对孩子基本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我们知道,我们的观点和看法,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这种从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包括在街上,我们要是看到一些事情,也是随时向夏杨发表我们的看法,这个看法本身,就蕴涵了我们的随机教育。 当然,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是我们生活的翻版,他应该有他的独立见解、判断和选择。但我们希望,把那些在我们的生命中,曾经让我们受益的品性,以他最能接受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储存进他的精神银行。 有句话叫“言传身教”。在对夏杨的教育中,我们除了言传,也注意了利用孩子好模仿的天性。 父母的身后,时刻有一双小眼睛在盯着我们。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孩子。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与不和睦的人谈话,你健康的时候是怎样的,生病的时候是怎样的,悲伤的时候是怎样的,欢乐的时候是怎样的,很多事情都会被孩子注意到,而且进行模仿。 12.也许有人会说,血缘之情哪用得着教育!实际上即使是亲生儿女,如果没有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在亲情教育的最佳培养期给予他,等他长大成人后,我们和他的心灵上,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隔阂。 那时候我从书上看到,孩子零到六岁是和父母耳鬓厮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总希望黏在父母的身上,不仅身体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抚,心灵也同样需要父母细微的呵护和开发。这个时期的他,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维,他会问这问那,有很多的要求,是我们父母为他付出最多的时候,但也是我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亲情实施教育的最佳期。 我想:人生几十年,把几年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所以,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儿子的身上。 我很庆幸,在孩子学龄前,我的空余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因为在大学里当老师,不需要坐班,又有寒暑假,使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陪伴儿子。 13.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更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是向社会延伸的,所以既然年轻人到社会上,别人不会为他读书睡觉而关上电视,为考虑他有应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该学会早早适应在喧闹的环境中读书、在应酬之间工作,甚至在同一时间办好几件事 14.夏杨的姥爷到现在还记得,他领着四岁多的夏杨玩,夏杨摔倒了,他赶紧去把他抱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土。没想到夏杨自己重新又趴到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对姥爷说:“妈妈说,自己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15.一个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幼稚走向成熟,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选择。尊重他选择的权利,就尊重了他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的未来。 我们成人都知道,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大小,不完全取决于他是不是聪明、幸运,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懂得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和儿子一起成长(十三)04-27
和祖国一起成长作文11-21
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说说180句05-10
和祖国一起成长作文(精选50篇)12-29
和父亲一起成长作文(通用22篇)10-22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作文(通用13篇)03-14
祝愿儿子的成长寄语01-02
我跟儿子一起数石榴01-15
和父亲一起07-24
一起成长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