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时间:2024-11-13 23:24:35 晓璇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1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

  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2

  接触美术以来,我一直坚持把我所见所创造的东西往美的方向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怎样将作品的外表包装得美观、完美。

  但我似乎是忽略了事物的内涵。所有能打动人心的能引起人共鸣的东西,都是赋予含义的。一年的大二生活中我尝试着在广告剧本内寻找创造美的落脚点,却被告之:“学过画画的优势只体现于分镜的绘画水平。”

  于是我开始厌恶广告。

  在我浅薄的认知里,广告的含义仅有推广产品的功能性,大部分都是在一味地向人们输出产品的用途和优点。洗脑的、无营养的、无趣的、无美感的。我不断地在抵触广告,甚至抵触摄影。对我来说它是无可救药的,是金钱的附属品。

  直到最近我才突然意识到广告是影片的分枝,成功的广告需要设计。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在书中找到了“美的落脚点”。它是可以被灌入含义和美感的。我一直秉持的就是软向的暧昧的感受,能启动五官调动感情的东西,它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却能被精准地感知。广告实际上是科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另外的设计美学,它也可以具备元素、色彩、构图、文学,它也可以去斟酌去打磨,它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追求。好比我原来认识的广告是为了饱腹而不得不吃的树皮,现在会去追求它的可口程度。它的重点从经济转移到了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作品有内涵,让人们有共鸣产生?

  从创意入手。一个好的创意并不是百分百取决于题材和形式上的新颖,相比之下贴近生活、来源生活更容易感染人。不是凭空而谈而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生活出发,与受众群体建立亲密的联系。“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创意围绕着与人沟通的核心,印章飞机向左为出境,向右为入境,使明白设计结果的人出乎意料印象深刻。如此的还有“面出熏与火柴”。

  面出熏将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尖端涂上发火剂,使得本来无用途的`树枝在回归地球之前再为人类做出点事情。设计新颖又唤起了人美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印象。如此的设计理念同样可以运用到广告中,让广告依赖设计,让设计探寻广告的本质。

  如书中所说的,尽管设计总是热衷于转换风格或者拥抱新技术,但他并没有沦为经济和技术的仆人。

  设计的使命就是把增多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媒体合理整合,将它们放到一个宽阔的视野中综合地加以利用,朝着人类极为纤细的感觉为技术来发展,拓展视野,将设计和广告融合交织,要对周围的普通事物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不断积累并筛选,使广告更具生命力感染力。

  一本书,让我荒废并纠结的一年突然有了结果,实际上是有了出发的动力。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3

  我在看《设计中的设计》之前并不知晓原研哉,一开始我以为它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去设计的书,读完以后我却发现书里其实讲了很多设计中的哲学。

  原研哉是一位知名的设计师,也是一位厉害的表达者。原研哉在自序开头说:“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而他将这本书设计的就很好,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也不是以师长的名义教导,而是如同一个展示者,我能从中感受到原研哉对生活,对设计的热爱与执着。

  书中谈到的一个“感动的萌芽”的概念,原研哉举了个日本出入境章的例子。

  一个飞机形状的章,出境章飞机是向右的,入境章飞机是向左的,这种设计让人一目了然,简单明了的同时又有一种脱俗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去法国游玩,在海关查护照的时候,检察工作人员注意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把护照递给游客的时候,附加了一句“生日快乐”,这些简单的话语处处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

  在快餐式摄入大量信息的时候,我们获得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差。

  以前信息无法轻易得到的时候,我们会细腻的关注周围的事物,会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籍,会愿意思考和探索;

  而现在,获取知识好像成了一件很急迫的事,我们对于收到的信息立即接纳,但又看到什么都下意识地去批判。

  原研哉在书中也正好提到了类似现象:知道某样东西不是目的,而是我们想象的起点。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书中他列举了一些自己做过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他对于设计的思考。

  方纸卷的再设计,感觉是一种反向的思考;

  纸尿片的再设计,是在实用基础上对人的精神关怀;

  风扇式CD机的再设计,将音乐有形化等等。

  原研哉的这种设计理念,看似什么都没有,实则却是一个容器,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是在充分的体会设计,调动感官,与世界不断进行交流。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原研哉讲到了日本文化。日本人把自己放在世界的边缘,谦卑地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

  与此同时他也在反思:二战后,部分日本设计师把欧美的现代主义原样照搬,反而不适合在日本的土地上生存。这其实也能作为中国市场的一个借鉴,适合本土文化的设计才是最能深入人心的设计,不适合的土壤不可能成功的孕育出果实。

  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设计师,有专门有一章讲了无印良品的文化设计理念。无印良品的诠释了极简主义为大家所熟知的留白,将消费时代“我就要这样”的口号转变成极简主义的“这样就好”的理念。

  时代俱进,个人主义膨胀让地球资源被过度消费,极简主义提倡的“这样”正好避免过度设计和消费,是对个人欲望的抑制,提倡理性、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让日式美学成为当下最被推崇的审美价值,一种平衡世界的智慧。

  原研哉秉持的很多设计理念,或许不会带来惊艳的感觉,却能产生一种细微之处的感动;而这些感动汇聚起来,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美学观念。

  在他的设计理念里,设计不仅仅是创意和个性的表达,更大的意义是用细节方便生活,温暖人心。

  他抓取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去思考或者偶然思考的浅尝辄止的问题,把问题深刻钻研并且准确的记录下来,让人读起来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带给我们很多的新鲜感,就如同设计给人的感觉。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4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重新审视设计的大门,原研哉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设计领域中那些超越传统认知的内涵。

  对设计本质的重新诠释

  原研哉打破了我们对设计即 “主体创作性” 的狭隘理解。以往我们常常将设计单纯地看作是设计师灵感的延伸和展现,聚焦于创作技巧和法则。然而,作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关注设计师在工业时代的内层观念。他指出设计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一观点让设计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创造,而是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挖掘。这种本质的捕捉是通过设计师对 “信息” 形态的认知来实现的,设计的目的是将 “信息的美” 传达给受众,这是广义上的 “信息设计”。例如,在书中提到的各种设计案例,无论是出入境章还是火柴设计,都不是简单的造型设计,而是蕴含着丰富信息和情感体验的设计作品,它们在日常中完成了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关怀与交流。

  以建筑为核心的设计观

  原研哉以 “建筑” 为核心构建其设计观,认为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而其他设计领域像是被建筑统一前的小部分。这种观点决定了他对设计内部的理解方式。与杉浦康平从 “造型” 源头和天地人形式中寻找设计的意义不同,原研哉更侧重于 “信息” 的形态。他将设计看作是一个信息流动的 “黑箱”,设计学成为一种潜在的 “交流学”。这种交流不是基于冰冷的数据,而是基于人体五官感觉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这使得设计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充满了温度和人性关怀,每个设计作品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与使用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

  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反思与实践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原研哉对设计意识进行了重组和反思。以书籍设计为例,他意识到纸在传播媒介中的角色变化,主张将纸从实际任务中解放出来,恢复其物质向度的魅力。在长野冬奥会的设计中,特种纸的使用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字的凹陷处冰一般半透明的效果,这种由材料特性生发的联想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媒介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方式。这些实践都表明,设计在信息时代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利用媒介自身的特性来丰富信息的表达,使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信息传达和情感交流。

  设计学的新空间与设计的价值

  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运用 “信息学” 与 “交流学” 为设计学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传统设计被艺术法则所限制,而原研哉将设计看作是信息传达的端口,设计师则是这个端口的守望者。设计中的设计就像是一个开放性的黑箱,里面包含了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感、艺术规律等各种元素,但设计品最终的价值在于完成信息的交流,设计自身成为展现 “信息之美” 的载体。这种对设计价值的重新定位,让我们明白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它连接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成为构建丰富情感和信息世界的重要力量。

  总之,《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著作,它引导我们跳出传统设计观念的局限,从信息和交流的维度去理解和欣赏设计的魅力,为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5

  《设计中的设计》是原研哉对设计本质的深刻探讨,书中不仅阐述了设计的技巧与法则,更重要的是对设计师内在观念的关注。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原研哉的初衷是写一本普通人也能阅读的书,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在当今设计领域,许多人往往将设计等同于创作和灵感的闪现,然而原研哉却从设计的本质出发,强调设计师的思维和理念。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力。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对信息形态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视觉传达。

  书中提到,设计是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原研哉将建筑视为设计的最高形式,认为其他设计领域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都是建筑的延伸。这种思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设计实践,意识到设计不仅是形式的创造,更是信息的组织与传递。原研哉将设计视为一种信息流动的“黑箱”,这让我想到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不仅要关注视觉效果,更要关注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情感的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原研哉提到的“REDESIGN”概念所吸引。他倡导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强调设计应当关注人际交流与情感体验。例如,佐滕雅彦设计的“出入境章”,通过巧妙的形象设计,传达了出境与入境的区分与关注。这种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体现,更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反映了设计师对使用者情感的理解和尊重。

  原研哉对媒介的反思也让我深受启发。他指出,纸张不再是传播媒介的唯一主角,设计师应当关注媒介的物质特性,从而扩展信息表达的方式。这一观点让我反思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对材料和媒介的'选择,意识到设计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对材料特性的充分利用和信息的有效传达。

  总的来说,《设计中的设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设计的意义。设计不仅仅是创作,它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传递。原研哉的设计观让我明白,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设计背后的信息与情感。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我将努力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中,追求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设计表达。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6

  阅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仿佛经历了一场设计思维的深度洗礼。这本书不仅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设计”这个词语,更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设计世界的大门。作者以平实而深邃的语言,将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书中,原研哉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繁琐的设计法则和技巧,而是从设计师的内层观念出发,探讨了设计在工业时代的体现和价值。他巧妙地将设计师的观念、思想比作不同的.“流质”,通过设计师对“信息”形态的“认知”,使“信息的美”得以“传达”。这种“信息构筑”的设计观念,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设计不仅仅是技能和技巧的堆砌,更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的体现。

  在原研哉的设计观中,“建筑”被看作是设计的核心和出发点。他认为,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是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这种设计观让我意识到,设计是一个整体,各个设计领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

  书中提到的“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的再设计”项目,更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力量。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用品,经过设计师的巧手改造,不仅变得更加实用、美观,更在无形中传递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人们温暖和感动。

  原研哉对“设计意识”的重组和反思,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看到了信息时代媒介特性的变化,对书籍的功能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提出,纸早已不是传播媒介的主角,我们应该将它从实际任务中解放出来,回复到它充满魅力的本来面目。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达者,更是媒介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媒介自身的信息表达方式,让设计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此外,原研哉还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展示了设计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设计的冬奥会特种纸,通过材料的特性生发出联想空间,进一步扩大了媒介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方式。这种设计不仅让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享受,更在心灵上得到了触动。

  总的来说,《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激发了我对设计的热爱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这本书将成为我不断前行的指引和动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设计的魅力和力量,共同推动设计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中)04-25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07-04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04-25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04-24

公路设计中限速值设计优化探究05-01

包装设计中设计管理运用分析论文05-03

设计管理专业中设计沟通与表达教学的论文05-02

设计管理中设计方法论应用论文05-05

荫中鸟教学设计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