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功,也许并不那么遥远-读后感(二)
成功,也许并不那么遥远 _《论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读后感 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教育家为榜样,朝专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教育家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自然成长的,而是在于不断学习钻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才能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而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有志成为名师,也要坚信在普通岗位上工作和奉献的教师,只要坚定教育信念,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反思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名师的成长关键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 《论教育家》一书中说:“身处教学和教学研究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敢于探索和改革,教学效果好,并能总结出对广大教师有启发意义的教学经验,就是教学专家。”这一论述使自己认识到教育家、名师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遥不可及的。我们可以追寻名师的成长足迹,从他们的成功历程中探寻向专家型教师迈进的路径。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要走“学习——实践——研究”之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敬业中成长。 每一位教育家和名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着坚定的职业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以及对学生强烈而深沉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坚定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努力而愉快地工作着,这种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执著的爱成为名师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名师们凭着对教育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爱,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表达生命内质的方式,克服职业倦怠感,在一种强大内驱力的支撑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辛勤耕耘着,可以说,名师的成长过程是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业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深深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具备对教育事业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这种敬业精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看重教育工作的价值,选择教师职业,并且坚定不移;第二,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要把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去追求,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面对荣誉和诱惑有清醒的认识,坚守自己的责任和理想,知道取舍;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要执着坚定,不言放弃。 (2)在反思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课后评估和反思能力的获得是熟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的关键变量。任何一个教育家和名师都是善于思考的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反思,是名师成功的一个重要行为因素。有名师指出:“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的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的思考不是某个时间的聚集,而体现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我的生活中,思考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乐趣。”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更是名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历程。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尤其是教学反思能力。因此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学会不断反思,不断提升。作为教研员,在工作中我自己要培养自己撰写教研随笔的习惯,同时也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例如,在工作中自己开展“如何撰写课后反思“的专题讲座,将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交流;开展“课例跟进式教研”,强调教师课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强化教师课后的行为跟进,引领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3)在学习中成长。 名师之所以有较高的素质水平,有合理完善和不断调整的素质结构,那是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每每听一些名师的课,总被他们在课堂上折射出的智慧、魅力和底蕴折服。总让自己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上好了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承载着情感和生命意义的享受。看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设计的精妙,指导的精巧,用词的精辟,语言的风趣幽默,灵活的教育机智,让一节课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的把人吸引住。而承载这些成功的点滴是个人魅力的和底蕴,而这些魅力底蕴大部分来自于书本,来自阅读兴趣和习惯。通过学习,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以便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实践。名师都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模范。《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一书中列举的许多名师,他们的起点并不高,但他们都能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名师的学习,贵在“不断”,“不断”体现了量的积累,体现了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正是这种量的积累,才引起了他们素质的质的飞跃。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以前的研修培训中,总是希望培训内容能够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做到“零度距离”、“无缝焊接”;希望培训的方法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最好能够像打“强心针”或“吊盐水”般,起到立竿见影、“手到擒来”的效果,对于一些教育思想的研讨和学习,总觉得离自己太远,遥不可及,是虚的,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用。同时10年的教研工作,也使自己专业发展进入“高原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通过参加二期教育家学习培训,自己由被动学习转而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提升,在向书本的学习中、在向专家的请教中、在向同行的合作学习中,重新唤醒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激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为自己的提升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教研工作中通过开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主题活动,自己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4)在研究中成长。 要做一名专家型教师,既要“教”,又要“研”,还要“写”。教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和提高,而写则是教和研的概括和升华。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这是许多名师成长的共同必经之路。“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 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自己体会到研究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研中将研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根据科学的方法开展行动研究,例如本学期开展的“主题参与式”教研,首先制定完成了区域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再对问卷情况进行分析,将问卷、调查、座谈过程中了解的问题进行筛选,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最后确定阶段性的教研主题,开展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同时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本学期确定的教研主题是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围绕此主题开展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等活动,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升问题,在研究中改进课堂教学。【成功,也许并不那么遥远-读后感二】相关文章:
原来成功并不遥远作文02-26
原来成功并不遥远作文02-25
原来,幸福并不遥远-高二04-30
青海并不遥远04-06
梦想并不遥远作文02-25
远方并不遥远作文01-24
彼岸并不遥远作文07-27
原来并不遥远作文01-17
彼岸并不遥远作文03-03
快乐并不遥远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