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3-04-24 23:39: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也许正是这种感觉吗?记忆中,常常享受着小资或从政发达了的同窗好友们总喜欢问我同样的问题:教书有什么意思?我每每语塞,以笑笑了之,无奈只能由得他们恣意地来“点拨”我一番了。事后想来,总觉得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总找不出那最能表达心意的句式啊!这回不由大彻大悟了!在翻开此书的那一刻,我恐怕就已经让这句话给征服了。 读帕克?帕尔墨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看着看着,好像进入了情境,书中的事例仿佛娓娓道说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困惑与反思。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所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就是这样的感受,明白真切!我们常常会自我怜惜,嗔怒于那个“来自地狱的学生”。 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帕克的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原来,学生面对我的竟也是一种恐惧。我们之所以会“自乱方寸”于自我恐惧,问题始于一种更内在、不易处理的地方,始于我们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个别学生的行为这一事实,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我们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我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来剖析他们,那些对他们作出的自以为是的结论往往促使我们陷入教学低落时刻。  其实,“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在教学的每一天里,我们也曾热切地盼望有这样的时日: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己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所以我无论何时走进教室,心中都不会再有害怕的感觉。因为我深深懂得,教与学对于我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对于我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直面教与学的恐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不再停滞、失望,让师生化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教学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4-22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03-21

教学勇气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读后感09-01

《教学勇气》读后感02-04

读《教学勇气》有感08-18

勇气_关于勇气的作文02-15

教学勇气读后感(精选30篇)02-06

勇气02-18

勇气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