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江村经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读后感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开弦弓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分享我的感受之前,提一个小故事:在1936年,费孝通先生的新婚108天的妻子跟随他去考察,由于下大雪,费孝通先生迷了路,而王同惠在寻找他的过程中坠落山崖,不幸身亡。而每当我们翻开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看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江村经济》虽是社会学类书籍,但费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在平淡之中却又深刻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传统中国乡村在社会变迁的全貌。这本书的内容不枯燥,语言也不生僻,易于理解,在轻松的阅读中,你会体会到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启示,也可以感受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信对于每一个读过《江村经济》的农村中国人都会体会都书中描述的情况是那么的熟悉,有点现象就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而我从出生到16岁一直都在农村中生活,对于书中情景更加有切身的体会。下面就说一下我最有感触的几方面: 对于孩子。在开弦弓村,长辈对于小孩是严格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饮食穿衣挑肥拣瘦就会挨骂或挨打。在饭桌上孩子不应拒绝长辈夹到他碗里的食物。母亲如果允许孩子任意挑食,人们就会批评她溺爱孩子。即使是富裕的家长也不让孩子穿着好的、价格贵昂的衣服,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娇生惯养,造成麻烦。”孩子对于提高妇女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父母等长辈的爱是要收起来的,不可以表露出来,孩子的名字要用卑贱的词语。在教育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文盲,由于村中的小学教育与实际农村工作不符合,家长都宁愿让孩子去割草等,从小就要参与家庭的劳动,这个现象与我父母描述他们小时候的情况是一样的,而在我的童年也有过这样的一段日子。 对于妇女,她们可以说是弱势群体,很多的家庭都有溺女婴的情况;那么幸运存活下来的女孩就要跟着母亲学习担任家中事物,要学习各种养蚕、手工等技巧,为的就是可以在成年之时嫁个好婆家。在嫁人之后,妇女的地位依然低下,不仅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并且跟娘家也不会有很密切的联系;而在婆家,所有的行为都受到婆婆的监督,吃饭不能上桌,如果自己赚钱了要上交给丈夫,要长年穿裙子……如果妇女不能生孩子还会被休或者被改嫁,所以母亲对孩子的感情是深厚的,不仅仅是因为天生的母爱,里面还有自己地位的成分。而蚕业改革给妇女们带来了一丝丝的希望,有了工厂,妇女有了自己的工资,在经济上独立了,对家庭的贡献也大了,地位也就有所提升了。 贫穷,是农民面对最大的问题,几乎人们的生活就是围绕着此,农民依附着土地生活,不可以荒废的农田,全家的男人都必须到田里工作,但是即使是这样,农民还是不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穷人杀婴,富人多生,使得各家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趋向于平均。一个家里除了农田还兼养蚕、养羊、货运、贩卖等等。佃户们更为严重,背负着高利贷的债款,生活就等于生苦。 也正是上述的情况,改革成为可能。人民开始为了恢复原有的经济水平,他们试图发现技术上需要什么样的变革。但他们的知识有限,靠他们自己并不能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发起和指导变革过程的力量来自外界。蚕业学校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了,乡土工厂也建立了,但依然经济落后,然而这却是走向幸福的曙光。社会变迁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地位变迁,文化习俗的改变。 现在的农村很多状况都与书中描述的一样,包括祭祀灶王爷、灌溉、秋收时期的早晚饭等等。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人类学的知识,风俗文化值得了解。【《江村经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读后感】相关文章: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11-18
江村经济读后感03-18
江村夜泊,江村夜泊项斯,江村夜泊的意思,江村夜泊赏析 -诗词大全03-13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11篇)11-27
《江村小景》反思04-13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03-10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原文及赏析02-26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