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爱心与智慧同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放假前,到校图书馆捧回了四本书。其中有两本是关于儿童阅读指导方面的丛书,另外两本,一本是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以前听几位老师推荐过这本书,这次刚好看见图书馆里有,便借了来;还有一本便是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两个月的假期,让我有充裕的时间来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最先捧起的是儿童阅读指导丛书,因为这正与我们所进行的教改有关,同时我更想从中汲取一些指导儿童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去年读过薛瑞萍的《我们班的阅读日志》,现在再读这两本书,对于如何开展班级读书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读后让我非常震撼,这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老师,对于现今教育界之诸多怪现状,能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读完书后,我想,教师应该做一个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既不盲从,也不人云亦云;教师应该是一个有人格的、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学生面前才能身正为范;教师还应该做一个不断学习、有钻研精神的人……将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活着……所以,正如吴非老师所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本来应直接切入正题,却忍不住写了几句读其他书的感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我最近才拿起来读的,本来以为这是本介绍教师工作的理论性较强的书(我一向读不进教育理论),准备随手翻翻,然而读了前言后便不能释手。前言中,王老师从“教育在线”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阿Q案例”可休矣》出发,谈了他对当前众多教育案例的看法,并清楚地表明了这本书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所要做的工作:即向读者展示真实、科学的的案例,通过对过程的逻辑分析和理智的诊断,告诉教师们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 全书共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经典教育案例,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经验,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书中处处闪烁着他深厚的教育功底和深邃的教育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潜心阅读这本书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是如此的真实,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一直以来,我总是信奉教育是爱的事业,只要有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少数学生是例外,他们好像不在我爱的感召范围内,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收效甚微。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找到了答案,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却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读着那一个个教育案例,我常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类似的问题,自己也曾经草率或认真地处理过,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过王老师一段段精彩睿智的评析,我渐渐有所领悟…… 要有智慧,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自己怒气冲天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避免冲动,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 要有智慧,就要避免武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过于信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他作业没有交,一定是没完成,他又在撒谎。他老是干坏事,这件事一定是他干的。他放学没回家,一定又去玩了……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调查,那么事情有时就会是另一种状况,另一种结果。虽然这样会更加费时费力,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要有智慧,还要学会思考探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看完《爬树风波》一文,感觉文中的事情我也会经常碰到,刚刚说完这个规定,那个不许,一转身,学生就违反了,这明显就是在和老师作对,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所以,我们就会很生气,就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为什么违反纪律,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主观地想问题,说的话全都是自己的感觉,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非常生气。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与批评。因此,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积极探求学生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之间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爱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同时还需要智慧。让爱心与智慧同行!【让爱心与智慧同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智慧教育心得11-18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04-27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06-17
教育智慧的三个基础02-08
智慧的说说06-12
智慧的作文12-31
说服的智慧02-22
让的智慧作文07-23
智慧的境界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