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也许一开始观看的动机,带着对米兰·昆德拉名声的好奇。但我想,看过后绝对不会后悔。时常在寂静无人或是喧嚣吵闹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回味其中的细节与对白。 《轻》是昆德拉的一贯作风,简单甚至普通的情节设置,没有大起大落,也无一波三折。故事的叙述中包含更多的是思考的痕迹。关于灵与肉,关于轻与重。贯彻了全本书。曾有人把《挪威的森林》与《轻》作对比。相比而言,作为一个作家,村上春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只负责默默地叙述故事,而非表达内心。而昆德拉,则带有更多导演的色彩,参与并且指导。他是为表达思想而写作的,而村上则是为单纯的叙述而写作。具有可比性的是,三个主角的性格联系。关于轻与重的比较。只是村上更为含蓄,而昆德拉更为直接。 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笔锋。正如每次阅读昆德拉作品的时候,感觉更像是对话。像是有人告诉你,关于流动的思想的蕴意。而这正是昆德拉作品的特色,当然,《轻》也在其中。 故事关于托马斯,关于泰瑞莎,关于莎宾娜。简单的故事。开篇,莎宾娜便对托马斯提到,托马斯,你一点也不媚俗。媚俗,对于当时的捷克来说似乎无法避免。书中描述的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而人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难免显得人云亦云。而托马斯,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忽略社会,忽略应有的责任。他只是一名医生,仅此而已。他可以在闲时找莎宾娜,然后完事便散。对于托马斯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人生态度。 似乎是命中注定,托马斯遇上了泰瑞莎。那个美丽却平凡并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从此,托马斯的生活便改变了。他被迫去考虑责任,并为此付出自由。小说如此设置,实属巧妙。毫无疑问,泰瑞莎和莎宾娜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泰瑞莎是传统的,她渴望幸福,渴望专一,渴望灵肉结合。而莎宾娜则相反,反叛,自由,不受束缚。对于托马斯来说,泰瑞莎是他的重,而莎宾娜是他的轻。因此与托马斯一直在两者的关系间找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而三者,也在微妙的关系中成了好友。 托马斯似乎注定不能成为媚俗的存在。天性的风流与不受拘束,让他的生活永远充满各种诱惑。可是泰瑞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当泰瑞莎第一次紧握他的手不愿放开,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责任之于他的重。后期,他发表反苏联的论见,并与泰瑞莎一同逃亡到瑞士。期间,泰瑞莎作为一直支持他的人,给予他非媚俗的动力。论见引起了反响,被认为具有反动效果。之前支持并同意托马斯的人在形式政策的压力下纷纷签写了同意书。只有托马斯,毅然拒绝,并以放弃医生职业作为代价。周围的人一片热议,并不因为真的反对托马斯的做法,只是源于心底对托马斯的羡慕,又因为托马斯的不媚俗而感到内心的惶恐。因为大家都低头了。他们只是想要有人和他们一样低头,来减少内心的罪恶感。而泰瑞莎,始终支持着托马斯。即使托马斯仍有肉体的出轨,但他始终是深爱泰瑞莎的。 泰瑞莎始终作为一个追求者。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追求摄影的真实,并追求最平凡的幸福。童年的阴影始终折磨着泰瑞莎。母亲的裸体让泰瑞莎无法摆脱不能承受之轻。因此泰瑞莎始终是缺乏安全感的。但泰瑞莎同时也是勇敢的,她为还原最原本的事实不顾危险冲上街头拍照,并且义无反顾。她深爱着托马斯,却无法忍受托马斯关于灵与肉的解释。即使她一次一次地原谅托马斯。她与莎宾娜并不相同,她追求的是平静。她曾对托马斯说过,比起你,我更懂得如何爱卡列宁(狗)。因为我爱它我不要求它一样爱我,我不会嫉妒它与别人一起,我也不会要求回报。也许对于爱情,大家都是自私的。因为有爱便一定希望有回报。而这样的泰瑞莎是平凡的,也是最真实的。 莎宾娜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坚强的。她可以把执着抛在身后,甚至毫不犹豫地在幸福面前逃开。或许这只是天生的缺乏安全感,害怕认真的感情,害怕背叛,害怕伤害。并不需要勇气,一切的选择只是出于内心对感情的不信任。所以,当已婚的男人告诉她,他已经和妻子离婚,只希望能和她在一起。她热泪盈眶,很快乐。但她终究还是走了。带着遗憾。她是爱他的,可是她不信任感情的永远,所以,她义无反顾。 故事的最后,经历了不同风雨的三位主角,似乎都看透了什么。托马斯和泰瑞莎隐居小村落,过着最平淡的日子。那里,没有诱惑,没有压迫,只有两人相爱的痕迹。那样的日子是真实的。莎宾娜移民到别的国家,很少有朋友,日子一样平静似水。仿佛必定要经历如此多,才能有一颗看透红尘的心。其实,最简单的才是最真实的。 与电影相比,书籍当然更胜一筹。三小时的电影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昆德拉想要表达的思想,只能大约勾勒出一个简单的情节。基本上并无接触过书籍的人难以看懂电影的发展。电影的结尾,泰瑞莎在车上幸福地问,你在想什么呢。托马斯说,我在想我现在十分幸福。这是能看到的他们最后一次对话,刹车坏了,他们坠崖而死。远方的莎宾娜收到他们罹难的消息,十分悲痛。在我看来,对于托马斯与泰瑞莎的对话设置时高明的,符合两人最后的感情转折变化。但用十分悲痛的表情修饰在莎宾娜脸上未免显得不合理。莎宾娜更像是两人的知己,知己可以相互理解。莎宾娜应该更像是书中描述的,可以平静述说他们罹难的消息,而非伤痛不已。那才是符合莎宾娜形象的描写。 作为一部时代产物,《轻》是成功的。昆德拉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描写了灵与肉,轻与重之间的不可调和。我想,只有真正思考了并为之烦恼的人才能写下如此的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本读不完的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海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08-06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作文12-15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母爱05-0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04-2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04-2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2-05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09-0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马效效04-27
不可承受之圆满的作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