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态度胜于能力》读后感(一)--善用压力
一、认同的观点:寒假期间利用休息时间翻阅了《态度胜于能力》一书,对其中第一章中的压力与动力的转化关系一节印象很深。作为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教育者十分认同作者能采取辩证的方式来看待压力与动力这两种事物的哲学思辨精神。
二、联系实际:
铁人王进喜同志生前有一句名言:"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是他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总结。的确,如果没有足够的大气压力的驱动,哪怕地下有再多的石油,也无法上升到地面,被开采利用。同样的道理,人活着也需要有压力驱动,当一个人没有压力时,他就会四肢乏力、精神萎靡,处于一种漂浮、焦躁的状态。脚底不实,"轻飘飘"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压力是进步的动力。要做好工作,必须不断给自己加压力。个人是这样,单位、集体也是如此。
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经济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感情家庭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等,应有尽有。这些压力中,有些是客观的,有的是主观的,有的是外部施加的.有的是自我加压的。分摊在每个人身上,有的可能会小一点,有的多一点而已。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压力当前,有的人叹息抱怨,一味回避压力,期望自己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有的勇敢面对,自我加压。对待压力的态度不同,所出现的结果大不一样。生活当中,不乏有些人承受不了种种巨大压力,愈加悲观沮丧,没及时积极总结开拓,反而无知地沦落。在他们的眼里,压力是阻力,在于其采取了错误的消极态度--把压力当成了一种负担和包袱。因此,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大家都知道弹簧,如果你不给它施加压力,他就没有任何弹力,就没有一点张力。人缺乏压力,就会容易满足现状,萎靡不振,就不会有进步。有的随着条件的变好,失去了自我加压的动力,同样的,在我们身边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随着年龄、职务的提升,生活待遇变了,交际应酬多了,放松了自我要求,失去了以前的紧张感和压力,变得浮躁起来,静不下心来,不愿学习,工作马马虎虎,应付支差;有的人稍微有点压力就喊受不了,觉得干不了,就想要逃。有的人感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产生混日子、熬年头的想法,缺乏上进心,工作失去激情,没有紧迫感,成天浑浑噩噩。一个承受不了压力的人,怎么能踏征途、行远路、过急流、跨沟壑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只要承受住一时的压力,"大雪"就会融化.成为滋润根须的甘泉。
在这个意义上说,压力和动力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要承受住压力,勇于调整自我,不懈地努力.压力就会变为动力。有挑战才有压力,奄匪力才奄话南.南匪寸3才南超越。在农村,人们腌咸菜的时候.把缸装满后,需要在菜上面放一块大石头,把菜压得紧实,目的就是增加压力。据说这样腌制出来的咸菜鲜嫩味美,色泽光亮。如果不加石头的话,菜则可能会烂掉。压力转化为动力,靠的是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靠的是锲而不舍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只要这样,才能不断自我加压,把压力转化为责任,转化为进步不竭的动力。所以,对于求进步的人来说,如同弹簧,只有压得更紧,弹得就会越远一样,承受的压力越大,进步就可能越快。
三、重构
"生命要经过磨炼才真实",若说压力正是一种磨难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勇敢面对,正确解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何不把压力化为一种使人进步的不竭动力呢?有了动力,付诸于实践中,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
(中国大学网)
【《态度胜于能力》读后感(一)--善用压力】相关文章:
《态度胜于能力》读后感04-01
《态度胜于能力》读后感04-30
读《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体会09-03
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体会05-17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03-22
《忠诚胜于能力》读后感04-29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03-28
《忠诚胜于能力》读后感04-30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03-23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