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
跟上次的读后感的感想是一样的,这次的读后感也是来源于电视剧,也是关于军事的,脑里不禁想起上次写过的那句话我不排斥军事类型的电视剧,或者军事体载的书。有时候它带给人的感动是无法用普通的语言去诠释的,有时能带给人很深很深的震撼和感想。《大校的女儿》这本书里描写了一位女军人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上世纪70年代某部队通信连里,出身贫苦的农村兵姜士安爱上了大校的女儿韩琳。父亲在老家给姜找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未婚妻。这使姜陷入矛盾之中,他喜欢的韩琳对他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面对现实,姜士安只好选择与家乡的翠花结婚…岁月流逝,人到中年,姜士安与韩琳又不期而遇,韩琳这才发现了内心的真实情愫…
王海鸰称:"以前大家所熟悉的我那些作品是'写'出来的,但这部作品是'流'出来的。'写'是写别人的故事,'流'是流自己的故事。甚至我有意识用'韩琳'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对作品更有把握。书中不仅写了女军人的情感故事,也讲了个人奋斗过程。"
上面两段文字我选自这本书的简介和作者写这本书的感想。我特别喜欢作者的这句话:'写'是写别人的故事,'流'是流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喜或悲或苦或乐因为有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我们写的东西可以感动自己,可以把这文字留存,然后很多年过去,也是不错的财富,或者以后的思想看今天的文字,都让我们觉得青春岁月的繁华,哪怕强说愁也是美好和无忧的。真实的文字有时候感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人,或许被感动的人当中有过类似的经验或者因为真实所以能感同身受。这本书或者这个电视剧让我感受到的是生活中的磨合和磨难,并且让我看到了幸福的味道,我最近尤其喜欢幸福这个字眼。我看这本书偏重的倒是男主角的一生的功勋和他的家庭的风雨飘摇。
80后的我经常会跟父母说我们有代沟我们无法沟通,我想作者所描述的男主角跟他的妻子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生活中矛盾的提升的一个刺激要素吧。或者因为心中有了自己欣赏的人,所以看人的角度也会苛刻吧。在书本里或曲折或平坦的叙述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文字起伏,我们看到翠花因为少了一个饼冤枉小士兵的时候,我会想这样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横沟无法跨越无法去除的墙吧。但是当你看到姜士安的父亲去世时,翠花打电话给丈夫问儿子姜龙到抗洪的现场了没,而当时姜士安已经知道父亲去世,而自己的儿子为了赌住洪水的冒眼而被洪水冲走,当时在我眼中他的儿子是不可能的存活的,而翠花说:父亲都好。眼眶开始湿润,的确象姜士安后面说的那句话一样,她是个好妻子,为这个家翠花的付出是无比的艰辛和困难,家有老还有小,都要靠她一个人扶持,心中对于丈夫想对自己的舍弃怎么不苦呢?怎么不怨呢?
下面的这段文字是来源于网络的,而我也有相同的看法和见解:韩林和姜士安的爱情很高贵,让人看着都心酸。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女子如何厮守内心,保有那些从始至终的童真直到终老。而韩林做到了。她和他的爱,像火焰里的星火,慢热、升腾,终于在瞭瞭中永生。我总在想,她如何在冲动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这么冷静的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惜年华渐去?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妥协",这句话是《大校的女儿》给我传达的最深切的感悟。孩子时候的单纯,成人后的坚强,很多时候很多次我们都是饱含着泪水咬紧牙关妥协过来的,但我心底依然有最真最清楚的界限,我的妥协决不违背自己的善良和纯真。
(中国大学网)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香港城大校长:我对高考移民不做价值判断05-04
首届北大校推生回访:曾担心考不上影响母校04-28
给女儿的信11-02
给女儿的回信05-30
女儿的寄语01-26
给女儿的寄语01-06
对女儿的寄语12-31
对女儿的寄语08-18
给女儿的建议04-27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毕业生要让上海抢着要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