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年级作文

时间:2024-03-03 12:17:02 单元作文 我要投稿

小学年级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年级作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年级作文

小学年级作文 篇1

  我喜欢那“沙沙沙”的秋雨,喜欢那“嗒嗒嗒”的冬雨,还喜欢那“哗哗哗”的夏雨……但我更喜欢那“嘀嘀嘀”的春雨。虽然他没有秋雨的凉爽,冬雨的寒冷,夏雨的爆烈,但春雨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它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宁静,它在默默的奉献。小草喝了,长得绿如茵;花儿喝了,长得更娇艳;果树喝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泥土喝了,变得柔软无比……而小动物们,坐在家里静静地听着这大自然的交响曲!

  我待在家里,听着这美妙地乐曲:春雨打在屋顶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春雨打在草地上,发出沙沙地声音;春雨打在铁皮屋上,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我急忙走出屋子,看到这个情景,心情无比高兴。

  瞧!春雨不停地下着,小小的,密密的,细如针尖,轻如牛毛。树上的嫩芽露出了小小的脑袋,好奇地探来探去,好像他从来没有见过似的。风娃娃也是那么的调皮,不住地将春雨到处飘洒,洒在我的脸上,我的脸凉丝丝的。我伸出舌头,品尝了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凉凉的,甜甜的!

  啊!那美妙甘甜的春雨,你真让我难忘!

小学年级作文 篇2

  蛹在瓶中艰难的蠕动着。小男孩看它苦苦挣扎的模样,着实于心不忍。将它从瓶中倒出,用剪刀剪开束缚着蛹的茧。自然,被人为破茧的蛹最终没能飞上天空。熟知蛹破茧历程的人或许会对小男孩的做法感到鄙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片好心。归咎起来就在于他并不了解蛹化蝶需要历经的艰苦,自然也就不会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在南都学舍读书时,他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肯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他将凝固的粥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经常是食不果腹。但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的读书,最终成为我国一代大文学家。

  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诗人。他小时侯不顾长辈反对,自己躲进山洞苦读《诗经》。不论刮风下雨,或是天寒地冻,他都坚持呆在破山洞中反复研读诗经,不肯出来。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养分,为他日后创作《离骚》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平乃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为了光耀门庭,他不做生产劳动,而闭门苦读,为大嫂所不容。他一再隐忍,终是不堪面对大嫂羞辱,离家出走,欲浪迹天涯。被大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传为当地佳话。后来经一老者教导,自己十年寒窗,最终学成,辅佐刘邦成就一番霸业。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现在看来,如果当初范仲淹改了往日的心性,接受了富家公子哥的施舍,今日我们还能否读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落寞之情?倘若屈原当时终日弃诗书于不顾,也从未见到那破山洞,我们今日还能否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精神?若是陈平最终浪迹天涯,不曾受过那老者的教导,刘邦身边缺少了一位谋士,那西汉霸业成与不成是否还另当别论?

  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面对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今天,身为祖国建设者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不断磨练自身,为明天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小学年级作文 篇3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是一个树木苍翠,鲜花盛开的地方。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圆的花坛。里面种满了盛开的鲜花:玫瑰、百合、君子兰、吊兰……它们有的盛开,有的`害羞的抱着头像害羞的小姑娘。真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花坛前是宽阔的大操场。

  每逢周一,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同时,这里也是同学们的快乐天地,课间十分钟,这里便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喜欢校园里的花坛,喜欢校园的操场,我还喜欢校园里的主席台,但我最喜欢的是校园里的水池。学校的水池在教学楼之后的山坡上。它由两个半圆的小池组成,酷似一朵还未完全开放的花在绿树丛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池上漂浮的朵朵睡莲像一位位可爱的少女,她们穿着嫩黄的、粉红的裙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你看,那水池中的假山成几字形。有的异峰突起,山势雄伟;有的如金蛇狂舞;有的如烈马腾空。它们好像在故意向人们炫耀它们的英姿。我是多么的喜欢我们美丽的校园啊!

【小学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小学年级作文[精选]07-21

小学年级作文07-20

小学年级作文(精选)07-24

小学年级作文【精选】08-06

小学年级作文(经典)08-03

(经典)小学年级作文08-03

小学年级作文11-29

小学年级作文11-29

小学年级作文11-23

小学年级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