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又见栀子花开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又见栀子花开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见栀子花开作文1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当那一抹白色又映入眼帘时,不禁想起了诗圣那{栀子}一诗。
不记得曾几何时,奶奶将它种在屋檐下,每日饱受阳光的洗礼。从那时起,它便成了我儿时的玩伴,总喜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搬来两只小木凳与奶奶一起欣赏它脱俗的风采。
一朵小花满院芬芳,一片浓郁的葱绿之上伫立着几个一袭洁白的灵魂。或立于枝顶或立于叶尖,高洁素雅洁白如玉的花瓣,迷人心神,令人陶醉。它性情孤傲,从不像菊花那样团团簇簇,而是相隔甚远别有一番“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的气节。
一个个洁白如玉的花瓣围在一起细心的呵护着中间嫩黄的蕊。默默无闻像极了身着白衣的守护天使。
栀子的花期不长,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芳名。香远益清。它独特的香气既不像丁香那样诱人,也不像茉莉那样浓艳。它有它自己不凡的芬芳。在这脂浓粉厚的世俗间,那淡淡的幽香,丝丝的清甜,才是她最美的诠释吧。
它是奶奶的`最爱,奶奶对它总是极其细心地呵护。奶奶总是将打出蛋清蛋黄的壳扣置在花盆中。她总是说栀子也像人也需要营养。万物皆有灵性,或许栀子也悟到了奶奶的意思吧,总是长得格外茂盛。葱绿的叶子绽放出浓浓的生气。,花也愈来愈洁白。沁人的芬芳充盈着整个走廊……
时光倏然间,我也迈入了校园的门栏。离开了那宁静而又温馨的小院,离开了那温柔慈祥的奶奶,离开了那幽幽旳栀子香。时光如流水,现在那栀子或许也增加了许多岁月的痕迹吧。但我知道它还依旧在奶奶的身边,替我陪伴着奶奶。听着奶奶的絮叨,跟奶奶闲聊。幽幽的香气,替奶奶传递这对我深深的思念与牵挂。在梦中无数次光临……
独自一人走在花香满盈的花卉市场上。各种鲜艳夺目的花争妍斗艳各守一方。而我心目中却没有一丝的波纹。但只因为无意中的一眼我再次看到了那洁白的身影,记忆的闸门被那纯洁的灵魂推开。又回到了那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小院,祖孙俩又并肩坐在院中嗅着那幽幽旳花香畅谈。
初夏的风吹来了思念,又是一季花开阡陌,又是一襟思恋满怀,我站在年轮的中间,念起栀子花开的夏日。那个幽香满盈的庭院,怀念那些温柔慈祥的人儿。
又到栀子花开时,可否能回到起点,回到那栀子飘香的小院?
又见栀子花开作文2
寒假里,我阅读了很多本图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目就是《栀子花开》。《栀子花开》这本书分为散文篇和小说篇两部分,作者是董宏猷。
这本书是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儿时的记忆和长大后的经历,有作者家乡的秋天、无私奉献的大山、美丽的三峡等景色,还讲述了作者成年以后的故事,有“窗台上的湖”、“灯”、“春蚕、蝌蚪和孩子们的梦”等,还有“一棵树也是一片风景”,在武汉的长街小巷中常常回响着栀子花和茉莉花的叫卖声!这些景色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深的刻在作者的心里,反应出他对家乡的浓浓情感。
回忆在每个人心中都是美好的,虽然回不到过去,但是这些记忆是真真实实的扎根在每个人心中,无法取代的!
这本书的小说篇很吸引我,讲述的故事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可又是我们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比如“西瓜的故事”,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吃西瓜不是一件难事,可这本书中讲的,想在炎热的夏天,吃到一块又甜有解渴的西瓜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描写的角度和手法是我很喜欢的,从卖西瓜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就能感受到在那种环境下,西瓜有多好吃!从想吃西瓜又买不起西瓜的孩子的心里变化上,可以感受到那个时候孩子们的真实的想法,读到这,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清香清香的栀子花”这个小故事。家里条件很好的春玲,经常是同学们瞩目的焦点,习惯别人用羡慕的眼光看她,觉得同学的友谊也得来的那么轻松,当她看见下雨天没有雨衣和雨伞,只戴着斗笠的凤娇,可以给同学们每人一支栀子花,同学们都高兴的围着凤娇的时候,春玲心里很不服气。为了赢得同学们的友谊,春玲让妈妈也弄到很多栀子花,她也带到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一支,可是后来知道这些栀子花都是妈妈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时候,春玲的心里羞愧不已,春玲顿时觉得栀子花都失去了清香!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反应出孩子们单纯善良的心,不管大人的世界怎么样复杂,孩子永远是那么淳朴!
读完这本书,感觉心里酸酸的、甜甜的、暖暖的,让我了解了另外一个城市的景色,也了解了另外一种生活的方式,这真是一本值得我回味的好书!
【又见栀子花开作文】相关文章:
栀子花开05-01
栀子花开04-28
栀子花开04-25
栀子花开~~04-28
栀子花开04-28
又见槐花开02-28
又见花开作文10-05
又见花开作文10-21
又见花开作文12-27
栀子花开作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