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5-05 19:55:02 职)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庸》的教育思想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主讲的《中庸》的教育思想(十三),经文如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的教育思想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一、经文大意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受挫;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办法的: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真诚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二、关于修身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第一、修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诚。儒家思想讲来讲去就是讲的一个“诚”字。“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我们修来修去是恢复我们天地自然赋予我们的那种自然的诚心。儒家思想讲“五伦”,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五常”,仁、义、礼、智、信。所有的这些内容,它的一个核心点都在于一个“诚”字。如果没有这个诚,其它的都是假的了。孝敬父母没有诚,那是假孝,伪孝。悌道没有诚,那是假悌。忠更是如此,没有诚,就成了形式。所以无论五伦,还是八德,还是五常,只有真正的赋予了诚,才不是伪道。所以修身修身,如果诚修不出来,是不究竟的,那做人做事都是功利心的。

  这样一看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大。我们学习、德育,一切一切的工作,有诚吗?没有这个诚,我们的方向正确吗?所以教育是育心。心里面如果没有诚,我们做再多的事情,可能效果也不佳。无论是我们用弟子规也好,我们用经典也好,用现代的管理方法也好,为什么效果会不好呢?就是因为心中没诚。孩子们心中没诚,校长心中没诚。这个诚是什么?天之道也。是像天地一样,不求回报,没有条件,没有情感,这就是真正的敦伦尽分,做什么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自自然然的,都是份内的事情。不需要回报,不需要表扬,不需要肯定,这才是真诚。

  第二、先天禀赋与后天培养

  我们人的先天的禀赋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天赋比较好,比较敦厚,比较诚恳,比较诚实,有的人就不行。但是都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而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弟子规》里面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是可以教育出来的。所以“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过去讲,读书志在圣贤,无论是先天的禀赋,还是后天的培养,只要达到了诚,境界就都是一样的了。所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三、修身以诚的教育方法

  怎么去修炼自己的诚呢?一句话概括,“择善而固之者也。”首先是要择善,择善以后,哪怕是一点点善都要坚守下去。就能达到诚的境界。所以五伦八德,无论是孝、还是悌,都一点一点的坚守,就可以达到诚。内诚以后,就达到内圣,内圣以后就要外王。怎么达到外王?外王还要有方法,一共是五个环节,学、问、思、辩、行。这也“智、仁、勇”的具体表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好学近乎智”。任何学问、任何知识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博学以后,还要探究、要思考、要比较、要明辩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楚以后要去力行、去实证。就像我们练太极,练书法,如果光是知道它的练习方法,而不去练,那就只是知识,不起任何作用。真正去做了,把孝、悌、忠、信做出来,良心才能生出来,仁爱之心才能生起来,所以“力行近乎仁”。后面又讲了,“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知耻近乎勇”。

  三、对现代养成教育的启示

  第一、我们现在养成教育缺少的是“内诚”的修炼。我们所有的教育、德育离不开这个诚。怎么做到诚呢?首先是要“择善”。择善以后要“固执之者也”。就是持之以恒地去苦修苦练。现在孩子们最欠缺的就是自我修炼。因为现在条件好了,社会上充满了享乐的诱惑,而让我们的孩子超然于物外,能够持之以恒地去修炼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孩子都是喜欢什么做什么,而让他做到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责任第一,爱好第二,也是不容易的。勤学苦练也是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事例。司马光,是宋朝一位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的人,他为人品性极方正,又忠厚。司马光是一位极肯用功的人,他究竟是如何用功学习的?从下面一个小故事就可看出来。司马光床上有一个特殊的枕头:那不是一个用布或用丝做成的枕头,而是一个用圆木头做成的枕头,硬邦邦的。司马光不让自己多睡,为了防止睡过头,才做了这样一个枕头,枕上睡会儿,就给硌醒了。他给自己的枕头起名叫“警枕”,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要努力再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人取得成就,都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孔老夫子学琴也是这样,孔子跟师襄学琴,师襄教了一首曲子,说这是描写一个人的曲子;一段时间以后,孔子琴艺大有长进。师襄很满意,就对孔子说,现在你弹的这个曲子已经不错了,可以换一个难一些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够,我在技巧上还没有做到融会贯通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对孔子说,现在你的指法技巧已经没有问题了,可以继续往下学习了。孔子说,我还在进一步领悟这首乐曲深刻的意境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对孔子说,现在你已经将乐曲弹得有声有色,可以继续往下学习了。孔子说,我正在揣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抒发如此深邃的思想感情呢?孔子琴中知文王。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豁然开朗。他似乎从音乐中看到了一个黮(音“胆”)黑高大的伟大人物,他有着远大的目光,有着普济天下、包容四方的胸怀。孔子对师襄说,如此人物,除了周文王之外,还有可能是谁呢?这首乐曲所描写的一定是他!师襄听了,一下子从他的老师席上走下来,对孔子拱手施礼道:先生!您真是圣人啊!这首琴曲的名字就叫做“《文王操》”!

  这就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致诚感通,就是这个致诚的力量就能感通。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就是缺的这种功夫。通过练功来实现致诚。中国人是讲功夫的,有了功夫,就“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是关于内存的一种修练。所以我们择善以后,就要一辈子做下去,这个诚就能突破,就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这一种诚,叫“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第二、从学、问、思、辩、行来看今天的教育。我们的养成教育当中怎样进行学、问、思、辩呢?我们非常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数、理、化确实有学、有问、有思、有辩,但是我们的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有没有学、问、思、辩,很弱化。我们的品德课里没有吗?品德课被知识化了,概念化了,分数化了。中学的品德课,如《道德与法制》,为什么学?因为要考试啊,所以它缺乏了生活化,缺乏了生命化。它没内化,所以我们研发的《中华经典德育成长日记》,就是用课程的形式,把经典的道理通过学、问、思、辩把它表达出来,以实现“好学近乎智”。《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也是,为什么要求一天一节课呢,一天十个环节?有诵读、有描红、有温故知新、有通过故事学习明白道理、有幸福演练、有日行一善、有分享、有互动评价,其实这就是《弟子规》的经典通过学、问、思、辩让孩子们搞清楚,然后去力行。所以我们德育工作中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应该有学、问、思、辩。

  第三、笃行是我们养成教育的薄弱环节。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弟子规》里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就是用解行相应的道理逐步深入,第一节课明白《弟子规》浅显的道理,这是“解意”。第二节课,更深一步,通过故事明理,这是“解理”。第三节课,幸福演练,去“解行”。这样行中有理,理中有行。第四节课,真情分享,这是“解情”。第五节课,福田心耕,这是“解心”。所以整个流程下来,学、问、思、辩、行都落实了。

  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去做,《中庸》这段经典告诉我们,首先、孩子要有“诚”。怎么才能诚呢?“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内诚外修,如何修?修有这五个环节,学、问、思、辩、行。而且要有一种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以说,一个孩子真正具有了这种品质,“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分数,而仅仅是分数,也需要“智、仁、勇”,也需要“学、问、思、辩、行”,也需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那成绩也不会差。所以我们传统文化是培养孩子的这种品质与精神。

  四、心得体会

  王宝寨老师开解的《中庸》的教育思想(十三),依末学的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修养一个什么优秀的品德,关键就在于一个“诚”字。如何做到诚?“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怎么“固执之者也”?坚持呀!反复磨练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以说,传统文化讲究的就是一种功夫,就是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为什么我们做传统文化,刚刚开始的时候,热血沸腾,又感动,又激动,过了不久,就不想动了?就是“择善”以后而没有“固执之者也”。就是不能坚守自己的本善,受到伤害,遇到困难,面临诱惑,就想着放弃了。我清楚的记得,这三年中,我有几次想要放弃,但是一想到自己曾经付出的一切努力要付诸东流,一想到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又咬牙坚持下来了。我总是想着王宝寨老师说过的,“逢三则变”。根据阴阳平衡的道理,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我如果把所有的磨难都领受了,光明自然就会到来。如今初三毕业了,三年的班主任,三年的圣贤教育,我终于坚持下来了,那么到底变了没有呢?真的变化太大了。

  首先是自己内心的变化。内心因为慈悲的力量而变得强大。所谓“仁者无敌”。当我遇上逆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许是心烦、沮丧、懊恼,但是很快,我会调整为一种“慈悲”,立即把“仁者无敌”的武器亮出来。

  比如,当遇到让我头痛的孩子,我就告诉自己,当我看不惯他的时候,正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不能生烦恼,而是应该原谅与帮助他。比如,当我听到同事不理解的话语,我就告诉自己,肯定是自己表法表得不够好,功夫不到家,要么表得不够圆满,要么表得不够善巧,我得感谢他的提醒,怎么能够生怨恨心呢?就算人家有些过分,那也是因为无明,他自己一定认为那么做是对的,不知者不罪,又何必放在心上呢?比如,当先生的生活习惯不合我心意时,我以前就很苦恼,纠结于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现在心力变强大了,我就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情执作怪。如我觉得他不关心我,他只关心他的朋友,或者认为他自私自利,只在乎自己的感觉。可其实,先生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他根本没有那么重的情执,他觉得我对家庭很负责任了,不回家吃饭,不正好让我轻松一点,省得那么忙乎。晚上回来晚了,你自己睡觉就是,为什么要生烦恼?他一个情执轻的人不能理解我这个情执重的人的痛苦,所以他觉得我的眼泪简直就是莫名其妙。那这是谁的错?显然情执重,不是什么好事,情执,披上美丽的外衣,那恍惚是爱,其实它就是愚痴,就是贪着,那还是我自己的错。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完全错怪他了。假使先生真的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那我就想,他这是专门以此化身,来考验我的意志的。我绝对不能上当受骗,不能给假相所迷惑,不能以假当真,那就乱了套了。慢慢地这样修自己,真的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力越来越强大,每天精神饱满,做事少累,遇事少恼,内心祥和。这种内心的变化带给我巨大的欣喜,我觉得我已经找到幸福的钥匙了。

  其次是外在的变化。因为内心的变化而而有自己外在的行为表达的变化,同时感招到周围一切的变化。这就是“内圣外王”,这也是“境随心转”。我发现,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比如,孩子们在我的眼里变了。到初三这一年,我越来越发现,很多孩子在我的眼里都变得可爱起来,就算是以前经常惹麻烦的那些家伙,这个时候也变得分外懂事。中考分数出来,我觉得我们班比起前面三次模拟考试,整体水平都上升了许多,应该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达到了自己初中学习的巅峰。个别考试失误的孩子,我也绝不认为这对他们是什么坏事,因为如果他们能在一个稍微次一点的学校里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反而能够获得更强的自信心。如果这一次的失误能买来一次教训,未必不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班有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平时的成绩是中等,甚至偏下。时不时也会让老师觉得不省心。可因为他内心阳光,当然也是因为他在最后时刻醒悟了,开始认认真真的学习了一个月,这次他真的考出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加上他的体育成绩突出,几个学校都还争先恐后地抢这个好苗子。这个例子真的给我很大启示,就是我们老师千万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不要因为他一个或多个让人心生烦恼的行为而轻易给一个孩子下结论。一是我们看问题往往很不全面,二是孩子的发展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一旦他的某一个点被激发出来,其影响力就不是我们凭知见所能想象。

  再比如,工作变得顺利起来。从来没有想过圣贤教育能在我校做成什么样子,可是只要抱定一个信念,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能感招无数的善缘。去年一同去南京参加传统文化学习的姐妹,回来担任国学班的班主任后,一年来,对于圣贤教育的支持实在是让人感动。初三,我自己班上的圣贤教育都中断了,可是七年级的姐妹们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止。每次看到她们各班学生的力行分享,看到她们在这么大热的天也还在坚持家长课堂,我内心里真的充满了感动。尤其是家长课堂,这是一个不小不大的舞台,没有制度的约束,也没有掌声,更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可是我的姐妹们就这样默默无闻地付出,无怨无悔。今年,我更没有想到,我校第二批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的队伍能够顺利结集。我义无反顾地申请再当三年班主任,准备总结经验教训,更进一步地利益这些我们有缘的孩子与家长,种好自己的福田。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完全准备好迎接各种挑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已经闻到一股淡淡的的梅花香。

  再比如,家庭关系变得和谐起来。当自己调转矛头,一心向内求的时候,我感觉,先生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圣贤教育的逐步认可。曾在三年前,我刚刚接受传统文化,我们一起去湖南国学公益流通中心为学校请《弟子规》经本,老师鼓励我们一同共修,祝福我们成为一对神仙眷侣。可是,三年之中,起起落落,由于自己的修行不够,一次次把圣贤文化演砸了,使得先生对圣贤文化生不起信心,甚至觉得我是走火入魔,我差点就被打败了。多亏了诸多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得益自己从不间断的学习,我终于战胜了自己,让自己恢复并增长了很多能量。当一个人能量充足的时候,所有看待事物的眼光都是不一样的。我感觉我的整个世界都变了,因为自己内心的充实,对先生就再也没有那么多苛求,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无怨的女人,内心安宁,外表柔和,先生是绝对有所感知的。学生与家长的毕业晚会上,先生全程服务,兢兢业业地当司机。今年暑期传统文化师资培训,我将得到先生的全力支持及陪同,这满足了我几年来的心愿,我们能走在同一条路上,成为道友,令全家老少皆大欢喜。

  最后总结起来,这些变化都源于哪里,就是一个“诚”字。把这个诚放进任何一件事里,放进任何一种品格的修养里,它都能绽放出无量的光芒。末学其实很愚钝,就像做这样的笔记与心得,我也是一字一句,要弄它个一两天,但经典告诉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我坚信我自己会越走越好,越走越接近光明,我还要尽一切可能给身边的有缘人都带去光明。

【《中庸》的教育思想】相关文章:

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04-27

论《中庸》诚的思想04-28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04-27

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05-02

《中庸》尚情思想三题04-28

试析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及价值04-30

复兴中庸大道构建和谐之邦-重新解读传统中庸思想04-27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04-30

《中庸》03-12

中庸辩正--王夫之的中庸观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