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禅学思想发展脉络
本文将会阐述禅学的渊源,并浅谈禅学的发展脉络。本文参考、引用的典籍为洪修平先生于2007年创作且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禅学思想史》,在此特向洪修平先生致敬!本文仅供有缘人了解禅学,不做学术论证及历史考证之用。禅学起源于印度,禅学繁盛于中国。禅的渊源:印度瑜伽与外道禅禅,为梵文“dhyana”—“禅那”的音译,意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但它并非始于佛教,而是渊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禅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和奥义书。瑜伽为梵文“yoga”的音译,为“结合”、“和谐”的意思,即通过静坐、调息来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的运动方式,以达到人神(个体意识与宇宙精神)相合的境界。《白骡奥义书》和《慈氏奥义书》等书不仅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瑜伽的种种行法,还对瑜伽法进行了分类,明确提出了禅和定等范畴,把“禅”包括在瑜伽之中,这便是关于禅的最早文字记载。瑜伽禅定曾为印度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许多教派普遍采用,在民间也广为流行。释迦牟尼在得道前曾跟随数论派的先驱者阿罗陀·迦蓝和郁陀迦·罗摩子修习过禅定,他因证得“无上菩提”而觉悟成佛据说也是在禅定过程中实现的。佛教正式创立以后,把禅定吸收为求解脱的重要修行方法。不过,佛教对禅定的思想和方法都作了专门的阐述和发展,特别是以“无我”破除了个体意识和宇宙精神的实在性,也不再以禅定为修习的最终目的,而是把禅定视为获取无上智慧的方法,甚至把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教义也融入禅之中,进而把佛教之外的各种禅称为“外道禅”以示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瑜伽禅定属于外道禅的范畴。印度佛教禅:大乘禅与小乘禅印度佛教的“禅”种类很多,主要有大乘禅和小乘禅两大类。佛教禅的本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心绪意念宁静下来,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审思虑,如实了知所对之境,与“观”或“慧”相近。小乘禅即小乘佛教的禅,它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内容和行法。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禅,它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乘禅不再拘泥于静坐等某些固定形式,而是依附于大乘佛教的理论。佛教禅虽不以获得神通为目的,但并不否定禅定可以引发神通。佛教始终十分重视禅定的修习。小乘以戒、定、慧这“三学”来概括全部佛法,大乘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来概括其修习的主要内容,禅定在大小乘佛教的解脱理论与修行实践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东汉末年大小乘禅的传入大小乘禅在东汉末年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来华传译佛经的主要有安世高与支娄迦谶,安世高译介的是小乘禅数之学,支娄迦谶译介的是大乘般若学,与此同时,他们也译介了数部禅经,把大小乘禅法传入中国。由于汉代社会盛行神仙方术,而小乘禅学所倡导的禅定修习等许多方法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吐纳养气等道家方术相近,因此得以流传的以小乘禅数之学为主。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数之学虽也主张“止观俱行”,但实际发生影响的却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当时禅与定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以定摄禅,长坐不卧即为修禅的主要形式。2、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带来了大乘般若学的繁兴,佛教禅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禅学的形式化倾向受到了冲击与改造,禅的重心逐渐由修持形式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依教修心与禅智双运是这个时期禅学的主要特点。3、南北朝南北朝兴起的佛性论,与般若学一同成为中国禅学的两大理论基石,为中国化的禅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宇宙实相与众生自性趋于合一,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禅修的主要内容变为自性自悟,禅行生活也开始出现随缘而行的倾向。如此一来,禅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禅宗出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菩提达摩禅师于此时来中国传法。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确立了传法世系,开始进行创宗活动。而禅家又特重师承,认为“无师道终不成”,因此南北朝时期来华传授“南天竺—乘宗”之禅法的菩提达摩便被追奉为禅宗始祖。慧可禅师是佛教的禅宗二祖。他师从达摩,从学六载,精究一乘。他虽不是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但他把印度佛法教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佛教彻底的中土化,成为深受中国士大夫与百姓尊崇的中国佛教,这是慧可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僧璨禅师,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僧璨对禅宗的改造与推动,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由面向达官显贵变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道信禅师,为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初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和禅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道信禅师对禅宗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并且发明一个名词,把出家人种地叫“出坡”。自此出家人开始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壮大。弘忍禅师,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他是道信的弟子,继承了道信的禅学传统,主要强调“守本真心”,并发展了道信倡导的山林佛教特色,聚徒定居,生存自给,寓禅于生活之中,随缘自在,把搬柴运水,都当作佛事。至此,中国禅宗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生活态度基本得到了确立,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神秀和尚,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北宗主张“渐悟成佛”的方法。在北宗看来,体悟佛教的真理或认识自己的本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应该“凝心入定,住心看净”,因而觉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惠能禅师,师从五祖弘忍,被尊为禅宗六祖,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创立了南宗,弘扬“直了见性,顿悟成佛”的顿教法门。南宗认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清净本性或本有的佛性),就可在一刹那的时间内觉悟。神会禅师,是禅宗六祖惠能晚期弟子,菏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也是六祖著名的法脉传人之一。他提出一代一人的付嘱制度,以袈裟为证,反对分灯普化的付法制度,在禅宗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他为南宗地位的确立作了两件大事:一、由郭子仪出面申请,请为菩提达摩——初祖立谥;二、由广州节度使韦利见启奏,请六祖袈裟入内供养。从此,确立了惠能及其南禅在中国禅宗历史上的地位。神会禅师离世后39年时,德宗皇帝敕命皇太子:“楷定禅门宗旨,遂立神会禅师为第七祖。”青原行思禅师,唐佛教禅宗高僧,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南岳怀让禅师,禅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高僧,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传扬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5、宋朝时期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禅学与理学关系密切是宋代禅学的主要特点。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1)文字禅。禅宗本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相标榜,但随着禅宗的发展,入宋以来,禅宗走向了“不立文字”的反面,大量语录、灯录和对“公案”的拈颂评唱,标志着禅学的文字化和“文字禅”的盛行。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但同时一方面也催生舞文弄墨的现象。(2)看话禅。看话禅是禅宗所谓的通过“看话头”而达到开悟的一种参学方式,“看”指内省式的参究,“话头”指把禅门公案里禅师的一些典型答语作为参究的题目。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通过“时时提撕花头”来达到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和对自己本来面目的了解,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3)默照禅。曹洞宗禅师弘智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倡默照禅,即于默然静坐中进行内心关照的禅法,这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这种禅法既是对传统坐禅形式的复归,又融入了慧能南宗以般若空观说心性的禅学思想。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6、元明清时期元代的中国,蒙族主要崇奉信喇嘛教,对汉地佛教也给予一定支持,禅宗因得到明相耶律楚材和大臣刘秉忠等人的支持而得到一定的推动与发展,但禅宗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明代的中国,统治者主推正统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盛行,明朝统治者虽有振兴佛教之举,但禅道却没有随着大明的兴盛而恢复生机。清代的中国,帝王直接参与并干预禅宗的发展,禅学思想却未得以复苏,到了清朝末期,禅学没落无比。明清时期,由于禅宗宗门衰败,宗门的规模虽愈发盛大,但禅学的宗旨却愈发泯没。佛教内部的禅净合一和佛教同儒道的归一是元明清时期整个佛教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7、近代至今禅门自元明清时期衰落之后,由近代至今未能恢复往日元气,禅学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禅学:源远流长,中华瑰宝禅学真可谓是源远流长之文化体系,禅学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紧密相容,中国化的步伐一直在行进,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的创新也在不断发生。正是由于禅学与中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禅学才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之瑰宝。我是明月,认真写字,认真生活,欢迎关注,点击“关注”按钮即可!【中国禅学思想发展脉络】相关文章:
虚云和尚禅学思想初探04-28
圆悟克勤的禅学与美学思想04-26
把握中国再生铜产业发展脉络的路线图04-28
索绪尔的生命历程与思想脉络04-30
略谈高峰原妙禅师的禅学思想05-01
佛教禅学的精神治疗心理学思想04-28
当代宗教哲学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论文04-28
当代宗教哲学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论文05-02
当代宗教哲学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论文04-27
当代宗教哲学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论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