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黔南新篇章

时间:2024-06-29 14:30:0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黔南新篇章

导读自“5531”、福泉“112”、“136”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深入践行以来,黔南州各级党员干部精神受到洗礼,党性得到锤炼,执政为民意识进一步回归;“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社会治理得到强化;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不断勃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持续向好;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今天的黔南,在“十二五”时期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将从一个新的起点上迈向“十三五”。全州各级党政部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把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不断扩展“5531”工程、福泉“112”模式、“136”工程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新篇章。黔南社会治理体系之变“这是以前的福泉山吗?”“太震撼了,仿佛一夜间变了样……”当天,在新建设的福泉山广场,福泉市民张辉惊喜地发现昔日狭窄的街道和凌乱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的大广场。而在广场下方,三丰主题馆、万山府邸等一个个项目正在争分夺秒地建设中……。让张辉惊喜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变化,更让他高兴的是,原本住在昔日狭窄的街道和凌乱的自建房里由于在支持福泉古城改造建设中,自家的房屋被拆迁征用,按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他如愿以偿得到了该得到的补偿款和两套安居房。“福泉古城建设涉及拆迁征用的群众自建房比较多,特别是涉及到群众拆迁安置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安置,如何补偿,如何评估,这么大的事情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案结事了,群众满意,不容易啊!说起来啊还得感谢福泉市委、市政府创新这样一个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所发挥的作用。”福泉市离退休干部李光民老人说。“福泉古城改造建设和补偿安置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案结事了。事实证明,在福泉,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已经形成一种常态。”福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萧家明说,去年以来,福泉市委、市政府主动为群众搭建了一个市级多元化调解联动平台,即多元化调处中心;完善一套以“司法确认”为切入点的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调解组织服务网络和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司法联络员、基层综治工作站、法官工作站“三员两站”便民服务网络作用,规范有序地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引入法治轨道,这个模式,深入人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泉市多元化调处纠纷“112”模式,为依法、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纠纷打通了“绿色通道”,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如今,福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模式已经被视为全省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工作样本,引来“观”者无数。“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只有到相关部门上访,这样不仅影响了单位的工作,也影响了我们的收入。”荔波县玉屏街道办事处农民工莫某说。今年7月12日,是农民工莫某等一行5人值得高兴的日子,老板拖欠他们的工资得到有效解决。“现在好了,我们一到‘三中心合一’服务大厅,就一目了然,就有公职律师热情接待,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非常感谢!”莫某感激地说。这只是荔波县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三中心合一”成立以来为群众解决众多实际问题的一个缩影。“整合办公后,群众来处理问题方便多了,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用法律来解决,于情于理于法,群众也满意。”该中心服务大厅一站式劳动监察窗口工作人员吴尚说。“全省推广的福泉‘112’模式多元化解工作,关键点是切入司法确认,而荔波实行的是司法确认和公证‘双保险制’,对于调解达成的协议,既可以申请司法确认,也可以办理赋予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同样确保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这种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现场就能为当事人依法办结。”荔波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陈峥嵘说。黔南州在继续加强“五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育新工程”建设,2015年9月1日,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建共管的黔南州启航学校正式开学,该校是全省唯一的州级育新工程学校。同时,惠水县和罗甸县结合实际,分别建立一所育新工程学校。社会治理创新“六项工程”全面建成,“135”工程成功升级“136”工程,特殊人员群体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服务管理救助救治。在罗甸的育新学校,学生们做到了教育和学习“两不误”,如原罗甸民中九年级学生王必璞,进校后主动学习,老师因此也给他“开小灶”,今年参加中考取得了604分的好成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截至2016年7月5日,学校先后欢送55名学习期满矫正合格的学生离校。很多家长们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巨大的变化,感动于学校教师、教官的辛勤付出,感谢学校对孩子们的教育关爱。“我们一直奉行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黔南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吴胜华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载了广大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折射出来的是各族人民对政法部门的深情寄托。事实有力地证明,“5531”、福泉“112”模式、“136”工程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工程在黔南落地生根之后,干部和群众的内心世界变得柔韧了、温暖了。一杯清茶,几句暖心的家常话,和颜悦色的解释和疏导,换来了来访群众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敞开大门让群众表达合理诉求,这是以加快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规范有序地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引入法治轨道的场景再现。值得注意的是,黔南州把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运行,纳入一把手工程来抓,充分体现出党委、政府高度的重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黔南州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州维稳办主任罗必刚表示,这些年来,全州政法系统的干部主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学于民。在联系服务群众中进一步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促进政法干部思想转型、工作重心转型、主要工作精力转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政法系统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和建立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社会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在黔南,老百姓常说这样一句话:“要求别人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就要学法懂法守法。”社会治理体系基础抓,抓基础,已经成为黔南深入推进法治化建设的一条新路。这些社会治理细胞的创建不仅筑牢了民生基础,而且逐步垒起了全州平安建设这座大厦,使黔南州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作者:罗翔、梁雅东)(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