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中明军五十余万人被歼?事实恐非如此
覃仕勇
土木堡之变绝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这场变故中,明朝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被毁,明朝军火武器研发被大大阻碍,明朝皇帝被俘,明朝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基本被一网打尽。
上述几项,后果最严重的是最后一项。
因为,自此之后,明朝文官集团一枝独大,成为了国家的主宰。文官集团的大本营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无论是农业还是工商业,国家都征收不上应得的税收,导致明廷财政日渐匮乏。到了明后期,东北、西北地区出现了天灾人祸,明廷终于无力支撑,最后崩盘,突然猝死。
不过,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太过隐秘,并不容易觉察得出。
长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第一项,即明朝军事力量遭受到的重创,普遍的认识是:明朝军事从此元气大伤,一蹶难振,对北元的战略不得不由攻转守,强盛的明朝帝国也就由盛转衰。
那么,明朝到底有多少兵马毁于这场战难中呢?
传统的说法是五十万。
不过,这个数字是很可疑的。
大家知道,决定明朝命运走向的战争是萨尔浒大战。该战,明朝投入的总兵力号称是四十七万。但萨尔浒大战中明朝所动员起来的兵力在史料中历历可查。其主要来自宣府、大同等九边重镇,此外,还有川广、山陕、两直、浙江、永顺、保靖、石州各处。除去前来呐喊助威的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朝鲜兵不计,全部明军不过才八万八千人左右。把八九万人吹嘘成四十七万,这水份真够大的。之所以这么吹,主要是长自己气势、灭敌人威风。
即使这样,为了聚集这八九万人,万历皇帝于该年八月发起动员令,到十二月军队才完成集结。
对比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土木堡之变中被歼明军绝不会是五十万!
那么,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呢?
尽管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言之凿凿地说成是“官军五十万”,范文澜《中国通史》等等现代研究文献作品也沿袭此说,一律记为五十万。但作为史学权威的《明英宗实录》却是含糊其词地记成“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也跟着记“师溃,死者数十万”。其余叶向高的《四夷考·北虏考》、何乔远的《名山藏》也同样只说是“数十万”。徐学聚、查继佐等人也许感到损失人数是一笔糊涂账,在《国朝典汇》、《罪惟录》等书干脆不记人数,而着眼于记录损失的“骡马”,说损失了骡马“二十万匹。”
那么,损失“五十万”之数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有人推测是刘定之。
因为现存的诸多资料书中,刘定之的《否泰录》最早提到:“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
可是,刘定之自己也承认,“五十余万”的说法是来源于“目击耳闻”,他所参考的资料是“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其实,李实《李侍郎使北录》并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和钱溥《袁彬传》现在已经失传,而从《袁彬传》的题目看,应该是钱溥根据袁彬著的《北征事迹》的'记述并对袁彬其人生平作传,而《北征事迹》里并没有官军出征人数的记录;杨善的《奉使录》记的是英宗被俘后的事,应该也不会涉及官军出征人数。
所以,“五十余万”之说,其实是刘定之“目击耳闻”了一些道听途说,并结合自己的主观猜测所得出的数据。
刘定之是《明英宗实录》副总裁,他在修《实录》时不记“五十余万”之说,就说明他对这个数字是不敢确认的。
当然,在《否泰录》记“五十余万”, 他也打了个马虎眼,说这五十余万人涵盖了“官军”和“私属”两部分,官军是指正规军,“私属”是指的是私人的家属、家丁,后勤服务人员。
至于被歼人数,也只记“师损失大半”。
既然众多史料或语焉不详,或数字庞大得让人难以置信,那么,根据现在史料,能不能推断得出在这场变故中的明军规模呢?
还是从《明实录》来推吧。
《明实录》的记载是,参与行动的是“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
“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是指屯驻在京师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统称“三大营”,属于京营正式编制。
刚开始建制京营那阵子,称大都督府,后改名五军都督府,由明太祖亲手组建,“分教四十八卫卒”,兵员为“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实施两京制,京营一分为二,分为京师(北京)京营和南京京营。
京师京营增设为“七十二京卫”,按上述比例计算,在北京京师京营士卒满额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
京营中的主力是五军营,但其成员构成比较复杂,既包括正式属于京营的京师卫军,还有不隶属于“七十二京卫”的班军。
班军为地方军队,实行轮班制度,每半年换一班到京师履行戍卫责任,所以称班军。
按《明实录》载,宣德元年的班军为十六万人,则每班为八万人。
也就是说,京营的军队,由“七十二京卫”的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加上八万到京师履行戍卫京责任的班军,共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再加上各种“私属”,大约是四十万的样子。
永乐时,明成祖屡次对北元用兵,京营的兵额应该维护在这个数字之上。但正统年间军队的缺额很大,则实际人数绝对比这个少。
譬如在宣德三年闰四月,阳武侯薛禄在整治神机营部伍时就有提到 “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宣德五年十二月,成国公朱勇也说旧时五军营人数不足
http://hTtp://www.unjs.com/news/556FB02A9E3A026F.html
,要从大同等处调补,使五军总有五万七千余人。那么,正统朝的京营兵额到底有多少呢?
《明英宗实录》记,正统元年闰六月,五府六部议巡抚侍郎于谦所奏“在京选操官军已十万余”。于谦的意见是,有这十万余官军,遇警足用,不能再增,否则耗费钱谷太多,国家负担沉重。于谦甚至建议把十六万班军分为三班,每班为五万人,以减少国库的开支。
于谦建议没有通过。那么,当时的京营总兵额就是“十万余”加上八万班军,即十八万左右。
而据叶盛《水东日记》卷二二《府卫官旗军人数》计,京卫操军中的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军人等都满额的话,应该也是十八万人。
不过,在亲征前一月,明英宗又从京营中抽调了三万往大同、一万五千往宣府。
也就是说,明军从京师出发时,京营军队当在十四五万左右。
当然,这十四五万人不可能全部出征,必然会有一部份留守在京。
留守在京部份,根据《明史于谦传》记:“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不足十万,那就应该是五六万左右吧。
所以,明英宗所带的“远征军”人数大概也就有八九万上下。
有趣的是,《李朝实录》中也记载有关于英宗出京时的兵力说法,其原文说:“七月十七日,皇帝领兵八万亲征。”
所以,和萨尔浒大战中明军宣称的“四十七万”类似,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所带出的部队充其量也就八九万人左右。
而在辗转行军途中,明军也不断作战,军队不断减员,则在到达土木堡时的兵力应该是六七万。
在土木堡血战中,瓦剌重在劫掠,并不是以杀戮为主要目的,所以,明军真正被歼灭的,也就是三四万人左右,远不是想象中的“五十余万”。
当然,不管怎么样,一个国家被打散八九万的部队、被打伤打死了三四万人,损失还是很惨重的。
如萨尔浒大战过后,明朝国势江河日下,最后就走向了灭亡。
土木堡之变,赖有名臣于谦,力挽狂澜,终于使大明王朝劫后重生,挺了过来。
于谦实在堪称中流砥柱。
最后补充一下:扈从英宗北征的李贤,在土木堡王师覆没之时逃了回来,后来著有《天顺日录》,其中记录这场灾难的文字是:“二十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由于李贤是当事人,则他所提到的“二十万人”也很受一些人重视。但李贤当时不过是一个文选郎中,并不是很清楚出征人数的,“二十万人”,也是他回来后按道路所传所记。另外,《天顺日录》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史家称其“毁诋颇为失实”、“颇与正史不合”、很多该记的事都“讳而不言”、而且多“爱憎之见”,所以,不必当真。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五十余万人被歼?事实恐非如此】相关文章:
土木堡06-06
登明戍堡,登明戍堡潘咸,登明戍堡的意思,登明戍堡赏析 -诗词大全01-01
但愿事实如此作文300字08-13
司法裁判中的事实01-20
湖南徐明府余之南邻,湖南徐明府余之南邻许浑,湖南徐明府余之南邻的意思,湖南徐明府余之南邻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远东之变07-08
韶关之变07-15
韶关之变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