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

时间:2023-04-30 23:28:23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

作者:杨帆

中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

学科教育 1998年10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全球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对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立法、执法、技术革新和行政管理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青少年在这种环境里成长,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理解可持续发展政策,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他们的环境教育就变得非常必要。

一、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历程

在我国,环境教育随着环保事业的开创而起步,又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推动下,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草案)》,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开始起步。到了1983年国务院正式确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强调:“加强环境教育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根本措施和基本工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并批准了《中国21世纪日程》,在日程中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提高到了培养和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有效参与的高度。至此我国的环境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也随着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深入,70年代末环境保护的内容开始写进我国中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强调了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内容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同时,有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对环境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在制订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要求在地理学科中加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国情教育。1992年和1996年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这两个阶段环境教育的实施作出了更明确的说明。

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该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使学生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第一文库网,而且环境教育和人口教育、国防、交通教育一样均不单独设课,也不进行考核。”按照这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我国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渗透”,即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和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之中。这一思想在上述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都有具体体现。大纲和教材中有了这些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就可把有关环境教育的因素列入教案,作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得到落实。此外,为了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各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上海市教育局为加强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物理以及小学自然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编写了上述五门学科的环境教育纲要,指导学科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开展。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使用了本省编写的环境教育课本。但总的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法仍然是渗透教学。

除了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外,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环境教育活动属于活动类课程中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很多,可以是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也可以是让学生学习水、气、噪声等污染的测定方法。活动形式主要为知识讲座、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样品采集、实验测定等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责任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热爱环境的情感。

在我国承担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是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的教师,他们大多受过本专业的教育,但很少系统地接受过环境科学教育,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各级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利用假期对中小学从事环境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丰富了教师的环境知识,提高了他们从事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他们更好地从事环境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环境教育的评价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环境教育活动起反馈和调整的作用。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环境教育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效果等方面。这些都是很必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还需进一步规范化。

实践证明,我国现行的环境教育体系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由加拿大发展研究中心资助、中国环境报社承担的“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国中小学生环境认识水平、环境预期行为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开展环境教育,参与环境保护各项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通过环境教育,我国中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了解了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在环境预期行为上,小学生要明显高于中学生。”

2.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主要采取学科渗透、活动和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现行高中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大纲,也都在相关的部分列出了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根据1990年国家教委调整后高中课程计划的要求,我国的普通高中应该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目前开设选修课的学校以城市为主,授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排入课表按固定课时上课,二是以年级为单位,集体授课。与此相适应的一些选修课教材也相继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国家环保局联合编写的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环境教育》已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使用,教材介绍了当前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依据该课程计划编订和编写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于1997年秋季在天津、山西和江西的学校进行了试验,经修改完善后,将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实施。该课程计划对环境教育作出了规定,指出:“环境教育等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劳动技术、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学科中,也可以利用任意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的课时开设专题讲座。”例如:1996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教学目的部分提到了:“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部分提到了:“要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气候异常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环境教育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自主选择修习。高中阶段环境教育活动课的形式类似于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为科技活动,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

总之,高中阶段环境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基本树立了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环境态度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三、环境教育项目的辅助作用

1997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分别与两个国际性非政府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美国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签署了合作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项目的协议。这两个项目的名称分别为“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和“保护野生生物教育”,开展这两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国正规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能力,主要内容为编写教师培训手册、培训教师等,目前项目正按照协议的要求有序地进行。这些项目使教研员、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获取了大量信息,丰富了环保知识,提高了环境意识和从事环境教育和积极性及自觉性,使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环境教育工作,深受教师的欢迎。

四、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经过努力已经达到了初步普及的阶段,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开始,直到高中毕业都在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环境教育。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国的环境教育还存在着不足。由于观念、经费、时间的原因,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地区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环境的恶化,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方面还需做相应的调整。

我国中小学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配合素质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的实施也将和人口教育等一样重点放在提高意识上,对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常识可结合到相应的学科课程中进行传授,有些内容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对总课时数的规定,按一定课时比例安排到地方课程中,保证环境教育的落实。

作者介绍:杨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相关文章:

环境意识培养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浅析04-26

关于当代中国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04-28

中国的环境问题03-13

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的思考和建议04-27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04-26

中国环境载荷与环境减压分析04-25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04-28

与中小学环境教育相对接的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04-29

谈谈中国的教育04-28

中国的教育 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