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区域特征教学案例及反思
区域特征教学案例及反思
祝廷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首要地位。
下面我以地理教材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学为实例,谈谈“引导-探究”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部分 课堂实录
[导入]通过前面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www.unjs.com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 生:(答后师补充: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通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生(答后师补充: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2、(搬运过程中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一般颗粒大小、比重大小进行分异。因此,比重大的有用矿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砂矿,如金矿)
问题:关于黄土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黄土地貌景观图
情景对话:
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在黄土地区发育的黄土地貌,分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生:(学生答不上来)
情景二:(投影)我国荒漠分布图
情景对话:
师:我们不妨分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生:(结合我国北方荒漠地区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析说明:风力的沉积作用所致,由西北部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
情景三:(投影并说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情景对话:
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表面的地貌(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弊—易遭流水的冲刷,尤其是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 土壤肥力降低,危害农业生产;
黄土泥沙在下游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2.自然原因:土质疏松;
气候干旱,加快了表土层的沙化;
降水分布不均,尤其集中在夏秋季节,暴雨使表土层流失严重。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降低土壤的持水性能;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滥垦滥牧,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表层土壤的流失。
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
1、 教学后的收获:
“引导—探究”法强调学生思维过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确有其收获的一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现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
2、 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
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再次,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因它较注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说理性较强,所以比较适用于自然地理中部分内容的教学。
【区域特征教学案例及反思】相关文章: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04-11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04-11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04-07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04-30
《沏茶问题》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03-05
案例与反思09-30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04-29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05-01
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03-10
四季教学案例与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