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时间:2024-10-22 09:06:20 海洁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为主办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一份好的试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 郡县制

  2、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 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这一状况发生在()

  A西周成王时期 B西汉高祖时期 C唐代玄宗时期 D北宋太祖时期

  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5、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评价的是

  A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代在地方设立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7、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未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希腊 D城邦制符合小国寡民的特点

  8、“梭伦的金权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我们不能忘掉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这一评论基于梭伦改革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确立了财产等级的参政制度 D颁布了免除一切债务的“解负令”

  9、《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

  A此法的规定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 B此法的制度是平民的胜利 C此法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 D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

  10、英国学者梅因指出:“所有古代社会为了轻微的骚动就有被颠覆的危险,所以单单处于自卫的本能,就足以迫使罗马人想出某种办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否则他们也许会——而这是古代世界中一种真正重要的危险——用武力斗争来解决争执。”下列各项与此相吻合的是 A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 B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C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罗马法由零散发展到系统完备

  11、罗马法中有确立了许多原则。例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的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 A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 B 主要体现了罗马平民的要求

  C 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 D 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

  12、《三字经》里有“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13、《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各的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1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15、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农村集市出现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 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18、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 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9、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0、《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家 21、宋代朱熹和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22、明清之际,出现了有别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外的实学(或新儒学)思潮,下列主张反映了这一新思潮的是()

  :A.“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 C.“崇实黜虚,废虚求实 ” D.“天理之正,人心之安”

  23、顾炎武指出“以天下之权寄于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入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

  ①已经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②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 ③ 反对君主专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24、古代思想家“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这位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25、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指南针

  26、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二十四大发明”,其中有四项出自史前、三项出自夏至春秋、七项出自战国秦汉时期,唐代两项,宋代六项,元明各一项,至清代便再也未出现任何原创性重大发明。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的原创力在战国秦汉时期达到巅峰状态

  B 唐代仍具盛世气象,宋代承秦朝遗泽、经济发达,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C 元明已呈衰颓之象,有清一代虽号称有“康乾盛世”,却昧于世界大势,不思进取亦无能进取,致酿成国弱民贫的百年落后局面

  D以上现象不一定与所处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联

  2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文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此时期市民化的特征主要表现有 ①文人画 ② 宋词 ③ 京剧 ④ 元曲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8、欧阳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 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具备

  29、“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A 《水浒传》 B 《红楼梦》 C 《儒林外史》 D 《聊斋志异》

  30、《后汉书.宦者列传》明确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可1957年西安灞桥西汉墓又出土了植物纤维纸,这说明

  A 文献资料不可信 B 人们不可能了解历史的真相

  C 考古资料不可靠 D 人们的历史认识在逐步接近客观事实

  二、非选择题

  31、(12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权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利,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相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驶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制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中国传统政治》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6分) (2) 结合材料二三,谈谈西汉与魏晋时代选管制度的相同点。(6分)

  32、(18分)经济现象能够折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

  材料一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设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

  明嘉靖四年(1525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周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

  (1)材料一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6分)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中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

  33、历史上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了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大致完成了内敛式的演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台,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从而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小论》

  材料三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之际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华文明“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对宋代以后的中国人的评价?请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成就为例,论证你的观点。(6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2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題,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大变革的时代。B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D项民族关系的发展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较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劳动人民的伟大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而用数目众多的兵马俑,反映出秦朝的君主专制逐渐摆脱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浓厚的神权色彩,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思想。故选A。

  3.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分析的是西汉初期存在的王权问题,地方分封势力超过了王权势力,威胁了君主的统治。ABD项材料内容没有反应出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4.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A.平等竞争

  B.注重实践

  C.分科考试

  D.以德取才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所以说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其体现的平等的原则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B.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可知,这些信息体现的是宋代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发展。A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故选D。

  6.有人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以下属于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是

  A.打击倭寇

  B.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设立驻藏大臣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打击倭寇的是明朝时期的戚继光;B项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是康熙帝;C项设立驻藏大臣的是清朝雍正皇帝;D项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的是乾隆皇帝。B项符合题意,故选B。

  7.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体现了列强“以华制华”意图。A项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攫取的特权;B项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攫取的特权;C项是《辛丑条约》中关于使馆界的规定。故选D。

  8.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事件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A.创办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D.重庆谈判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倭寇投降”可知,指的是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陪都”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都城重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文内容涉及的是关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内容。AB项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故选D。

  9.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标尺,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新成熟

  D.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答案】C

  【解析】根据年代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的成立,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知道思想;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产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新成熟。A项和B项概括不全面;D项不符合共产党探索的阶段。故选C。

  10.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高粱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③①

  【答案】D

  11. 《筑梦中国》中说:“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为国家发展最早“开拓新的空间”的事件是

  A.重返联合国

  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

  D.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和封锁。B项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C项中日建交时间是1972年,BC项都晚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D项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选A。

  12.海南省因开放而生,也因开放而兴,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为开放海南最早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D.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1980年我国开放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属于广东省和福建省,与海南无关;B项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没有关于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海南的城市;C项1988年我国批准成立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符合题意;D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在2010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选C。

  13.宋元时期,柑橘、柠檬、菊花等水果和植物从中国传到欧洲。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 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欧洲殖民者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西传主要由居住在中西亚的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中国商人正常最远到达中亚阿拉伯人地区或印度洋地区,与欧洲的往来由阿拉伯人做中间人进行联系,所以宋元时期,柑橘、柠檬、菊花等水果和植物从中国传到欧洲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的。故选B。

  14.下边两个文艺作品共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浪漫主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作品,两幅作品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AD项表述错误,C项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5. 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处于高速发展期。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B.蒸汽时代的到来

  C.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D.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到191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B项蒸汽时代的到来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C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主要在15到19世纪;D性电气时代的到来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符合题意。故选D。

  16.林肯总统说:“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也许会因情激动绷紧,但绝不可能割断,”美国人“友情的纽带”被割断最终引发了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克里米亚战争

  D.朝鲜战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肯政府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进行了南北战争,材料中“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也许会因情激动绷紧,但绝不可能割断”指的就是林肯面对南北双方存在的矛盾所说的,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A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领导人是华盛顿;C项指的是俄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争;D项朝鲜战争指的是朝鲜的内战。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7. “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上述史实发生于

  A.巴黎和会期间

  B.华盛顿会议期间

  C.开罗会议期间

  D.雅尔塔会议期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等信息可知,这是指在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期间,有关中国山东问题处理情况对中国产生的相关影响。A项巴黎和会期间主要是针对德国召开的会议,把德国在中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C项开罗会议召开时间是1943年,发表了《开罗宣言》,要求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台湾等全部归还中国;D项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主要是针对二战最后胜利的相关问题。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8. 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缓和美苏争霸希望改中苏关系,当时有人画了一幅名为《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漫画(下图),其“共同之处”主要是

  A.都是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B.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D.都力图称霸世界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A项中国不是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C项苏联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D项中国没有力图称霸世界。所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9. “各国政府保证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该宣言的签定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B.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C.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D.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宣言内容出自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A项1937年9月国民党提交了共产党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项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D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故选C。

  2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下图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A.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B.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D.信息化贯穿全过程

  【答案】C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1. 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朝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海上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比较图7和图9,两个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目前(2017年),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和支持,与我国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及70多份国际组织合作协议。——摘自新华网

  (4)依据材料三回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有什么作用?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

  【答案】(1)人物:张骞(汉武帝)、玄奘或鉴真、郑和,(每个人物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

  机构:市舶司,(3)变化: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或西汉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宋明以海路为主。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作用: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共同之处:和平交往、互利共赢、互通有无等。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历史人物是鉴真和玄奘;明代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是郑和。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朝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是: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知,西汉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是陆路为主,唐朝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是海陆并举,到了明代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作用是: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实现了和平交往、互利共赢、互通有无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今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回顾历史,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争,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场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结束数千年来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便独开一个纪元。政治的现状纵不好,潜在民间的民治精神却不断涌现。“现代”是“中国文明的世界化时代”。

  ——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所学知识概述该事件在“民治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如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是一种取消观念。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最能体现“中国革命的特征”的道路是什么?

  材料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走进新时代》歌词

  (4)材料四中“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富起来”得益于哪次重要会议?此后,中国走向了什么道路?

  (5)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圆了百年强国梦,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深切体会?

  【答案】(1)原因:中法、中日战役的失败使中国人受到了教训或民族危机加深。

  目的:变法自强或救亡图存。

  作用:在当时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事件;

  辛亥革命。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标志:新中国成立或开国大典,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道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5)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争,中国受了这样一番教训”可知,戊戌变法的原因是由于,中法、中日战役的失败使中国人受到了教训,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根据“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可知,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变法图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结束数千年来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可知,这个历史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法治的进步。

  (3)根据材料三中“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可知,最能体现“中国革命的特征”的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改革开放富起来”得益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我们要坚决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等等。

  23.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以下材料均摘编自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阅读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1)分析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回答,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俄国“在革命中崩溃”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战后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国际获序?

  材料二【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点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3)分析上图,据所学知识指出B段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与哪次著名改革有关?哪一经济模式导致了苏联的发展“矛盾重重”?

  (4)有人认为,新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必然会发生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

  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原因:欧洲的联合(欧共体的成立)、美国的援助

  中考真题(历史试题)

  (3)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模式:斯大林模式。

  (4)观点一:同意。

  新崛起的大国会威胁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观点二:不同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各国都积极营造和平安全环境发展经济;由于先进武器的出现,战争对全人类生存造成巨大危害,当今各国都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

  俄国“在革命中崩溃”指的是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维护了世界的和平,成为一战后的统治新秩序。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欧洲经济复苏的原因包括,欧洲逐步走向了联合,美国的经济援助等。

  (3)根据图表中B段的时间“1960年到1064年”苏联农业发展较快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实行了改革;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存在导致了苏联的发展“矛盾重重”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都可以选择,论证充分即可。如:观点一:同意。理由:新崛起的大国会威胁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观点二:不同意。理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各国都积极营造和平安全环境发展经济;

  由于先进武器的出现,战争对全人类生存造成巨大危害,当今各国都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等等。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期中必备考试题05-06

高二学生期中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03-30

高二英语期中考试书面表达考试题10-18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计划(精选10篇)06-15

高二历史培优计划04-16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02-06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04-07

高二语文期中总结05-08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