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人才需求调查

时间:2021-11-06 15:35:41 资料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人才需求调查

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

社会实践-人才需求调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他们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培养等过程中的办法、问题与意见,掌握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结构、学历层次,7月23日,机械工程学院“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实践小分队先后达到无锡、镇江、泰州等地,对当地基层单位的招聘情况展开调查。 在招聘会现场了解到,企业共提供岗位6000余个,涉及包括文员,销售员,工程师,公关等在内的专业门类280余种,毕业生需求达到3200个。从学历分布情况看,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本科学历占30%,大专及以下学历占48%。从专业门类看,工科类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占需求总数的52%,其中,电子类、机械类、机电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最受欢迎。除专业技术人才外,部分规模企业在现场还提供了总数超过1000个一线岗位,如操作工、服务员、营业员、钳工、铣工、冷作工等。

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

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

从网络上200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理工科毕业生普遍找工作比文科生顺利。人才市场对理工类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企业最青睐的是机械、自动化、化工、IT等理工类人才,而文秘、法律等文科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小。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底的毕业生招聘会上,理科生中大多数人在年前就搞定了工作,而至今未落实工作的以文科生居多。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积极制订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政策和有效措施,避免大学生盲目就业。其次,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安排,不但要迎合社会需求,还要开拓创新,具有前瞻性。同时,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增加实践经验外,一定要调整好、平衡好自己的求职心态。只要这三个层面积极、协调地运作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要求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该进行认真地分析、判断,摸清就业市场的“行情”,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就业“行情”的变化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防止将来陷入就业的困境。要成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跨越,必须对专业选择,就业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科学分析与全面衡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确定专业与职业,作出自己最佳选择,否则,一招失算,遗憾终生。

大城市、大单位仍然是大学生们就业的首选目标,一些找上校门招聘的中小企业很难成功。来自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显示,正是这种偏好大城市、大单位的择业心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一些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局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有人把这归结于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又有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小企业、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要招到高校毕业生很难。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与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不符合实际有密切关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认为,大城市、大单位发展空间大、成功机会多、生活条件好,而小地方、小单位工作、生活条件差,观念陈旧,发展空间小,成功希望渺茫。应当说,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发展的眼光。 实际上,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待遇差别已经逐渐缩小,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相反,由于大城市、大单位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中小城市、小单位反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基层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毕业生应当认识到我国就业形势的这种发展变化,合理设计自己职业生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彻底消除了大学学历的神秘色彩,造就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们应当冷静认识形势,调整择业心态,自觉放低身段,勇于到小地方、小单位去锻炼成才。学校、家长应当对青年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们对大城市、大单位的盲目崇拜和对基层、小单位的就业“恐惧”,鼓励他们把自我成才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成才之路。

以下就我们调查过的一些城市,结合网络报刊杂志所得数据作一些调查总结: 无锡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濒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离南京183公里,东距上海128公里,是江苏省省辖的一个沿海城市。

无锡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82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 ;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改进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业税改革措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增长16.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增长14.2%;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210.8亿元,人均超过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100多元。

目前无锡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十分紧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无锡市2007年度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电子信息、机械、电气、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教育、医疗卫生、船舶、城市建设、纺织、规划、现代物流、投资及经营管理、经济与金融保险、外语、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等20个领域143个专业岗位,将是无锡市开发紧缺急需人才的重点。其中,“双高”人才———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者十分紧缺。部分企业由于急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拥有一定学历的技师和

高级技师将大受青睐,在《目录》中的需求中1784名大学专科主要是技能型人才。

镇江

近日,镇江市人事局发布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镇江市人才需求为2.18万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镇江市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万人。记者就此采访了镇江市人事局副局长魏弘扬,详细解读了该份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镇江市“十一五”期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万人(未来5年镇江市人才需求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9%)。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八类专业是:(1)机械设计及制造;(2)市场营销;(3)服务业管理;(4)电子技术及软件;(5)汽车及零部件;(6)现代物流;(7)化工;(8)与镇江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新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等。

报告表明,未来5年,镇江最急需的十类人员是:(1)既精通管理或专业技术、技能,又能熟练运用外语交流的人员;(2)拥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证书,具有本专业(行业)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学、医疗、科研机构的领头人;

(3)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及组织实施者;(4)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5)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品研发人员;(6)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工、技师、服务师等;(7)既有一定专业背景,又有丰富营销经验,能够迅速打开市场,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营销人员;(8)精通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和良好从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9)专业型的旅游技术、策划人员和实用型的旅游服务人员;(10)具有实战经验和较高素质的专业咨询人员。

“十一五”期间,镇江市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1、主导、优势产业人才集聚能力将继续增强。包括机械、化工、造纸、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力、交通设备、食品等在内的主导、优势产业,集中了镇江市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它们得到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人才集聚吸纳能力将大大超过一般用人单位。

2、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随着镇江市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前几年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这类人才比较短缺,因此,拥有较高素质和丰富经验,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走俏。此外,用人单位对电脑技能和外语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

3、成熟型人才将成为用人单位引进的重点。出于节省培训成本和降低用人风险的考虑,用人单位对年龄在35岁以下、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经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的成熟型人才将更加青睐。

4、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镇江市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目标的稳步推进和实现,未来几年内,现代服务业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物流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5、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镇江市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外企及规模型民营企业对具有国际背景和世界眼光,拥有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长,了解国际市场规则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拥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的专家学者、掌握国际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等,

将成为这类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对象。

数据显示,2006年镇江市各类人才需求总量约为2.18万人,比2005年增长1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按需求数量排序,镇江市当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个专业大类是: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电气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化工与制药类、金融财会类、教育培训类、医疗类、交通运输类,其中,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电气自动化类分别占需求比例的26.28%、13.78%、11.42%。 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大类岗位是:生产/运营/工程类、销售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类、市场企划/广告类、物流/贸易类、教学/科研类、服务类、财务/金融类、医疗/护理类、行政/人事/后勤类,其中,生产/运营/工程类、销售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类分别占需求比例的51.60%、7.45%、6.68%。

按紧缺程度排序,镇江市当前人才最紧缺的五类专业是:机电工程类、机械制造类、贸易营销类、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最紧缺的五类人员是:生产/技术/工艺工程师、熟练技术工人、营销经理/主管、企业高层管理者、项目管理人员。

泰州

“十一五”是泰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据市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10年,全市人才需求量达38万人,其中公共管理人才8.8万人、企业管理人才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技能人才5万人。

目前,全市人才拥有量为24.1万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143人,是南通、扬州的60%。

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对人才特别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为此,我市将实施四大人才开发项目:公共管理人才开发项目,“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1至2期公共管理(MPA)教育班,安排100名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加进修学习,每年组织30名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赴港(国外)学习;企业管理人才开发项目,对重点支柱产业的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国民经济、法律等知识培训,组织5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著名高校、企业集团进修学习;专业技术人才开发项目,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双师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技能人才开发项目,主要以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和应用电子技术培训基地为重点,开发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同时继续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构筑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高地。

这次调查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调查,大家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了解了基层企业在用人机制和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朱小兵

2007-8-21

【社会实践-人才需求调查】相关文章:

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分析报告02-08

英语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的社会实践01-01

关于英语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的社会实践09-20

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08-16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07-05

暑假社会实践调查02-10

调查:上半年通信、汽车、房地产人才需求量增大07-16

社会实践报告调查方法02-10

调查类社会实践报告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