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时间:2023-05-01 07:12:45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政治经济学精选问答题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 )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2 )商品是劳动的产品。即这种物品必须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耗费了人类的劳动。(3 )商品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4 )商品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说,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能成为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

答:(1 )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它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4.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3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5.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答:(1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6.怎样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1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这就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7.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作为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

(1 )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相对价值形式要表现自己的价值,就不能离开等价形式;同样,等价形式也只有依赖相对价值形式,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从而才能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上。

(2 )二者又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同一种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而只能处于价值形式的一极。同一价值形式的两极,只能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商品来担任。

8.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1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 )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3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变化,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 商品价格)/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4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9.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经济?

答:(1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是出现于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这时市场才能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而进入这一阶段之时,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之日,这就有可能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2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和运行,与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为该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并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

10.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它们都有各自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

(1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等因素的变化,从而能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其调节作用。

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2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的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在竞争中既可得到相应的利益,又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市场规则,清除各种垄断行为。

11. 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 )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就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如何理解供求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

答:(1 )什么是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2 )供求机制的功能。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给与需求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13. 为什么说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答: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并非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4. 什么是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及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16. 什么是价值形式、货币、价格及价格标准?

答: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15. 什么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什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

答: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17. 什么是铸币、纸币及通货膨胀?

答: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 什么是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及市场调节?

答: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19. 什么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

答: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 )二者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2 )二者的区别。首先从形式上看: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其次是内容和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它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即满足商品生产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流通的内容是一定量的货币能带来更多的货币,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自己的特点。普通商品在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又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出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出他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2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其物质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扩大。

4.简述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答:(1 )资本不是物,而是同货币、商品一样,本质中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出来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它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说,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5.劳动为什么不是商品?

答:(1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在出卖之前独立存在。但是劳动只有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后才能实现,而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还未进行劳动,当然也不能把尚不存在的劳动当做商品出卖。

(2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则意味着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从而陷入同义反复。(3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因为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将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工资只相当于工人部分劳动的价值,则又违背了价值规律。

(4 )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而此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不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由此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2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 )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

答:(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2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3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劳动全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工人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资本家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完全被掩盖起来了。

9.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1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这些因素包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0. 简述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以及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1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通过资本积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首先,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不过是上一次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次,;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还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总之,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11. 简述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答:(1 )二者的区别。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2 )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16. 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

(1 )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2 )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12. 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答:(1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3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名义工资一般至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从长期看是提高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实际工资提高的同时,剥削程度仍会加重。

1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1 )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形成的。

(2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夺过程,通过这种社会暴力,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4. 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1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创造条件。

(2 )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5.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1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 来表示。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7.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答:(1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

(2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1 )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2 )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3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答: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循环?什么是资本周转?

答:(1 )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A

G —W ?P ?W‘—G ’

\Pm

(2 )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

5.简述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

答: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

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

答:(1 )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1 )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

(2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总额 +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 )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确良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 )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9.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1 )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2 )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1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答:(1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其间所经历的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1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 )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1. 简述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

答:单个资本是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则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二者的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二者的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流通内容上。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1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2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14.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

答:(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繁荣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会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发展。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急剧增长,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有哪些新特点?

答:(1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已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明显。

(2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严重。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错出现。

(4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胀”。

1.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

答:(1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资本家之所以不以实际耗费的劳动来计算生产成本,而以他耗费的资本来作为生产成本,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商品生产,他只花费自己的资本,而不花费自己的劳动。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只是被当作资本的一个要素发挥作用,他们的劳动耗费中有一部分,即形成m 的部分,是无酬劳动,无需资本家花费一文。所以,资本家就只按他耗费的资本,即c+v ,来计算商品生产上的耗费。在他们眼里,商品的生产成本就是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 (2 )生产成本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成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

2.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表现在: (1 )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分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售卖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而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

(2 )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既然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它的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以高于生产成本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

(1 )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这就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 )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4.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

答: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以后,它的来源变得神秘了,利润成了它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惟一源泉的特殊作用被掩盖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成是全部资本的产物了。

(2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而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因此剩余价值就不被看成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成为资本乃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3 )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

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作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6.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 ‘代表利润率,以c 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 ’= m /c.

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 )利润率(p ‘)和剩余价值率(m ’)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 ‘=m/c+v,m ’=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 )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 )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

8.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

(2 )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9.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10. 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

答: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时,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就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妁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1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囚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这样,垄断就出现了。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2.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垄断统治下有哪些竞争形式?

答:(1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2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大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1 )卡特尔。是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2 )辛迪加。是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3 )托拉斯。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4 )康采恩。是以一两个特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5 )混合联合公司。是二战后新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其生产经营项目已不限于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跨行业跨部门进行混合生产与经营。

4.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特点?

答: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相比,有以下特点:

(1 )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 )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广花样翻新。

(3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程度,都大大超过自由竞争阶段。

(4 )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5.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

答:(1 )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段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的一部分。第一,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利润。

(2 )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作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资本势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能力强等特点,使它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高度地发展起来。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结合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

(2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3 )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这主要是因为:

(1 )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 )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3 )国家干预经济,特别是经济计划化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综合性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相对缓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4 )它还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和某些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

(5 )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二些协调和缓和,从而形成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阻碍作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使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内在矛盾更加复杂和深化,这主要表现在:

(1 )调整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财力,主要来自税收,而巨额的税负最终会落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加重他们的负担,减少他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痼疾——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之一。

(2 )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

(3 )国有经济还长期存在官商作风、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造成的。

10. 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又一次经济关系调整和部分质变,并也起到了缓和经济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会加深这个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它不可能从全社会的角度,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它的所有经济政策和措施说到底是为维持和稳定资产阶级社会秩序服务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全社会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对立,从而表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1.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答:(1 )银行垄断的产生。银行业的自由竞争导致银行资本集中,银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形成银行垄断。 (2 )银行的新作用。银行垄断产生后,银行具有了新作用,即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3 )金融资本的形成。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新作用,促使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逐渐融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资本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形成的:第一,日益紧密、相对固定的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形成。第二,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以便实现对对方的控制与操纵。第三,银行与工业企业人事上的相互融合。 (4 )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就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12. 金融寡头如何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统治?

答:(1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主要是指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先利用手中的资本控制一些大型的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更多的孙公司。由此类推,金融寡头就可运用手中的巨额资本通过层层控制而在事实上掌握、操纵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

(2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即派代理人或自己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还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13.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对象是什么?

答:(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管理和调控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要调节控制宏观经济总量,而且要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利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促使企业按照国家的既定方针来行动和运作。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才有可能实现国家调控经济的目标。

14.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答:(1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2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个别时候和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使企业活动的方向符合国家调控的目标。法律手段则主要起规范经济秩序的作用,通过法律的指导和执行,使私人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使整个国民经济可以有序地运行。

1.垄断资本主义输出的形式和实质是怎样的?

答:(1 )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2 )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答:(1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的统治。

(2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第一,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第二,造成输出国经济发展缓慢。第三,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阔的矛盾。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有什么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

(1 )资本流向的变化,由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2 )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

(3 )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4.国际垄断组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1 )国际垄断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在输出资本和发展对外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又联合又争夺的复杂关系,他们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国际垄断。他们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

(2 )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即通过各国垄断组织的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3 )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5.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从殖民地掠夺走的巨额财富是资本主义国家积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它们维持其垄断统治和这种世界格局的经济实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展开了对世界领土的重新瓜分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殖民地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6.简述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

答: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它不仅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还在不损害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和调整,从而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通过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活动,垄断资产阶级获得了巨额利润,仅从这一点就可清楚地看到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

7.国际垄断同盟怎样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答:(1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就是各国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这种瓜分大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施的,瓜分的结果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 (2 )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实力地位发生变化时,就会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通过重新订立协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代各国垄断组织往往是通过所建立的跨国公司来占领国际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答:(1 )从领土上瓜分世界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其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利润,除了在经济上瓜分势力范围外,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即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占领殖民地,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帝国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2 )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依靠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来瓜分世界领土的,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后,必然要同已呈衰落趋势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

9.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殖民地的作用是什么?

答:(1)殖民体系的形成。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它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它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之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2 )殖民地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起到多方面作用:它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

以及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老殖民主义制度的瓦解。

(2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 )美国由霸主变为盟主。

(4 )新工业和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上的一体化、全球化、地区集团化也加快了步伐,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

(6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霸权行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它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

(2 )造成这种差距、形成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地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极力维护有利于自已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斗争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但历史终将向前发展,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12. 发展中国家有何经济特征?

答: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情况虽然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如下一些经济特征:

(1 )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现代经济成分和传统经济成分共存。

(3 )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4 )经济发展的依附性。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发达国家。

13. 新殖民主义的手段有哪些?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它们的一些主要手段是:

(1 )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

(2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技术方面的依附关系。 (3 )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4 )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这些新殖民主义的做法,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剥削、掠夺和控制,造成了今日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4. 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 )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裸裸妁军事侵略就是证明。

(2 )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抹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

(3 )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过程?

答:(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由奴隶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杜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和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什么不会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答: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之所以不会是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主要是因为:

(1 )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 )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更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3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样是一个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3.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新情况?

答: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3 )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关系方面进行了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也有机制上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它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只是取代的途径和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已。

4.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

答:(1 )目的和手段是相对立的。某一事物,在复杂的经济关系链条中,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目的相对于下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手段,即前提条件意义上的区分。

(2 )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不能孤立地判断。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公有制尚未建立以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任务和目的是要建立公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已经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目的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1 )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生产力的一定高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同时,只有生产力的较高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2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然具备的社会条件。在私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

6.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

(1 )生产力水平。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 (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7.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以前应首先进行哪些社会扣除?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以前应首先进行社会扣除,共包括六大部分: (1 )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2 )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 )用来应付不测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4 )社会管理费用,这部分费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比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显著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日益相对减少;

(5 )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医院、疗养院等;

(6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上述六大部分中,前三个部分可总称为社会生产基金,后三个部分可总称为社会消费基金。

8.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1 )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除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而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共同占有。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用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人口增长和扩大再生产以外,其余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9.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

答:(1 )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质储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止生产异常过剩。

(2 )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避免生产异常过剩,保持生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相关文章:

政治问答题的解题技巧05-02

怎样学好政治经济学04-29

读政治经济学心得04-14

中秋节知识问答题目09-20

高一政治经济学教案08-26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09-13

国际贸易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04-29

考研政治最后冲刺:政治经济学讲义04-30

政治经济学课教学改革再思考04-27

开启唯物史观的钥匙--政治经济学批判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