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角活动初探

时间:2023-05-01 07:12:28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区角活动初探

大班区角活动初探

班级由于人数过多,教师把大量精力耗散在教学组织上,失去了与幼儿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及大面积的指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减少,使因材施教成为难题,理想的教学理念在大班教学的制约下难以成为现实。由于人数多,教具、学具准备量大,活动评价量大,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不堪重负,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也抽不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教育教学质量难于突破。用统一的方式要求孩子,让幼儿统一、平均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对特殊幼儿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进行个别指导。幼儿年龄小,好奇好动,安全自护意识差,班级人数增多,安全系数自然降低,加大了幼儿日常管理的难度。在大班的现实状况下,如何使区角活动做到有效,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身心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展“大带小”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大带小活动及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由教师巧妙提示大孩子,大孩子一对一指导小孩子,使孩子们都得以发展,既能方便教师的组织,又能促进幼儿互动学习,有效地解决大班问题。如创设“宝宝社区”内设各种角色游戏区(银行、小医院、超市、服装店、110、车行等),由大班幼儿扮爸爸妈妈,小班幼儿扮孩子。大班一部分幼儿为“上班”爸爸妈妈,分别自选角色到各游戏区“上班”,另一部分幼儿则扮“下班”的爸爸妈妈,自由带2~3个小班的孩子进入社区自由游戏。又如,在组织户外体能活动时,把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各分成两半,再重新组合成两个混龄班进行活动,这样做,人数还是原来班级的人数,但幼儿非常感兴趣。解决了大班户外活动时,教师难组织的问题,更确保了户外活动的安全。把男孩和女孩各分为两组,让幼儿根据性别特征及共同爱好自选游戏,并尝试大孩子作为组织者,小孩子和教师作为参与者。实践证明,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快乐,老师也感到轻松。当小孩子做一些危险动作时,大孩子会主动提醒,也会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男孩组喜欢玩诸如《老狼老狼几点钟》大班的孩子扮“羊”,小班的孩子扮“狼”,之后又角色互换的游戏,喜欢《足球射门》之类的追逐、竞技类游戏,女孩组则喜欢玩《丢手绢》《踢毽子》之类的歌舞、技巧类游戏。增强了幼儿的性别意识和个性发展。“大带小”活动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创造了机会,大大缓解了区角活动中教师难以全面指导的压力,而且“大带小”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儿童教儿童,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既满足了“大”孩子那种想当小老师、大哥哥大姐姐的需要,增强自信及角色意识,又满足了小孩子对大哥哥大姐姐的崇拜而产生的好模仿、想和大哥哥大姐姐玩的心理需求。

二、充分观察幼儿活动幼儿人数多,教师组织难,要做到充分观察更难。但意大利教育 家蒙特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强调: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一观点启示了大班教学中,教师在区角活动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既不是施令的权威者,也不能在活动中忙碌地穿梭,其结果只会使教师更累。因此,教师要改变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要站在幼儿的背后,耐心而细致、沉静而全面的观察,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在充分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后,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游戏、介入指导,应该对哪些幼儿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如何做最为恰当等。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随时捕捉到的问题,如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学具、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要适时地给予指导。

三、注重活动中的隐性指导在活动的指导中,有的教师喜欢在做游戏的幼儿之间随意走动和提问,似乎很满足于“维持秩序”和向幼儿表示“关心”。然而,只要观察幼儿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样的“指导”未必满意。因为这在客观上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打断了幼儿思维,干扰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当然,这也不等于说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走动”和“提问”是不可取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走动和提问,而在“为什么”和“怎样”走动和提问。任何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不能太呆板,也不能太随意。为了不让幼儿觉察到教师的控制,保证幼儿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将自己的活动计划和要求,通过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所展示的范例和榜样行为等隐蔽性方式间接影响儿童,而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活动计划与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活动事件的指导方式也应采取隐蔽的材料暗示法、行为影响法、情绪渲染法等方式暗示幼儿,让其轻松自如的、有选择的、主动的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发展。例如,在开展“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可利用教师角色的转变来进行游戏的指导。当“小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很少说话或不知怎么说话时,教师可扮成“病人”或“病人”的妈妈主动与“小医生”交谈,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知道“医生”该做些什么,有了一定的经验,使他能成功地当好“医生”。这样,既指导了游戏,又使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逐步提高。当有的“医生”不遵守职责,到处走动,教师可扮成“医院院长”指导他应该遵守医院规定,做好自己的工作,使幼儿在很容易接受的情况下,既继续参与到游戏中,又懂得要遵守游戏的规则,避免游戏活动的盲目性和放任自流的现象。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既指导了游戏,又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四、必要的显性指导区角活动强调的是自主游戏和幼儿的主体活动,但并不是对幼儿游

戏的放任。必要时,教师也要恰如其分的插入显性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了解游戏规则,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推进游戏的开展。例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现象,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出现过激行为,破坏玩具,影响别人正常游戏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指导。教师也可根据情况适时改变角色,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如在一次角色游戏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男孩不是在进行游戏,而在一旁“捣乱”,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回答说:我们很想和他们玩,可他们不让我们玩!”如何既让他们不捣乱,又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游戏中?我深知这几个“小调皮”平时很喜欢做“警察”“打仗”的游戏,于是,我试着说了一句“现在我是警长”,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嗯?”的声音,有的鼓大眼睛、张开嘴巴惊奇地看着我,有的在偷偷地捂着嘴笑,似乎有些不相信。我接着说:但我没有警员和我一起维持秩序,有谁愿意呢?”出乎意料,他们全都举起了手,并挺起胸脯,做立正姿势,有的还把小手翻起来敬礼。这样,他们既能接受我的“命令”,又能充分地参与到游戏中,玩得尽兴、开心。这种角色游戏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是轻松自在的,其结果带给了幼儿认识上的无限收获,它比教师煞费苦心教导下强迫开展的活动,或是直接责骂孩子一顿效果好得多。

可见,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少,要把握时机、方向,因地制宜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丰富其游戏内容。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因此,在大班现状下开展区角活动,是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合理运用不同的组织和观察指导形式,有效缓解因人数过多引发的难以组织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大班区角活动初探】相关文章:

大班区角活动教案11-03

大班区角游戏活动方案09-09

大班区角游戏活动方案01-16

幼儿大班区角活动教案02-26

幼儿大班区角活动方案04-26

大班图书区角活动教案03-19

大班适合哪些区角活动方案11-10

大班区角活动总结(通用6篇)10-13

大班区角活动-毛毛虫制作11-12

幼儿大班区角活动教案4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