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西安为例

时间:2023-05-01 06:40:18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西安为例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评价

--------以西安为例

目录:

第一章:对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的评析

1. 中心城市

2. 次中心城市

3. 重点镇

4. 组团结构

5. 评析

第二章:对空间发展战略的评析

1. 依托主城

2. 协调发展

3. 点辐射式

4. 评价

第三章:对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的分析

1.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划

1.1 水资源规划及评析

1.2 电力规划及评析

1.3 燃气供热规划

1.4 排水规划

2.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评价

2.1 铁路规划及评析

2.2 机场规划及评析

2.3 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网规划及评析

2.4 城市公共交通及评析

第一章:对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的评析

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四个层

次等级结构。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1个,即中心城区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长安区、灞桥区、临潼区九区,人口规模500万。

2.次中心城区 次中心城区3个,阎良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临潼区人口达到6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户县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

3.重点镇

重点镇60个,人口规模3—5万。

4.组团结构

组团五个,即高陵组团、洪庆组团、蓝田组团、常宁组团、周至组团,人口规模超过10万。

5.评价:

(1)明确主城区规划格局

坚持超前科学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北跨渭河,使渭河成为城中河;南至潏河,使城市和秦岭相融合;西连咸阳,实现西咸一体化;东接临潼,拓展城市空间”的格局。主城区要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标准,发展和培育城市的主导功能。发展和强化商务商贸、研发创新、

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卫生等功能,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各类人才集中、资源要素富集的核心区域。

(2)加快建设3个副中心城市

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阎良、临潼、户县三个副中心城市。把副中心城市纳入全市城市建设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副中心城市。

(3)启动开发5个城市组团

规划建设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打造区域特色,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要素、人口集聚新兴城区。

(4)积极培育60个重点镇

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扶持产业,重点打造滦镇、新丰、草堂等60个中心镇,引导周边人口和特色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形成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经济较为发达的重点镇。

第二章:对空间发展战略的评析

1.依托主城

主城,即西安市的中心城区,是西安市行政中心,是西安市文化教育、科技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是西安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构建“一城三县”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2.协调发展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其中:

“一城”为主城区;

“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

“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

“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

县城,其中: 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3.点辐射式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城市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4.评析:

(一)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来看

西安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属于“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以大城市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中心,与郊区工业区和外围城市及广大中小城镇共同组成有机联系的城镇体系。

(二)从影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来讲

(1)西安市要依托主城,主城是西安市行政中心,是西安市文化教育、科技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是西安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构建“一城三县”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2)发挥区域的优势资源如大型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分布和大规模开发利用。

西安市的重点优势资源在旅游资源方面,要全面贯彻“保古复古”的理念,以古城区为古迹保护核心,以秦岭风景名胜区为生态重点,依托渭河、浐河、泾河、灞河、沣河、滈河、潏河、涝河八条主要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加强陆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科学规划利用并有效保护好秦岭周边,确保秦岭地区的生态安全。

(3)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区、商贸区、大学城的发展布局,大中型项目的选点布局等。西安市要依托综合交通走廊,着重强化城镇的集聚化、紧凑型发展,积极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全面推进西安市各规模等级城镇的组团式布局、网络化发展。

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远三区以及外围三县,科学规划建设泾渭板块、沣

渭板块、浐灞板块、南部板块、中心板块,合理引导城镇组团的有序发展,积极发展重点镇。

(4)总之,西安市城镇空间组织规划的目的是有效集聚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将城镇、经济发展自发、无序的分布状态改变为相对聚集、层次合理的格局。根据区域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策略,走区域一体化道路,促进区域内各城镇共同发展。

(三)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来讲

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是“点-线–圈-区”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三条区域城镇发展轴向外辐射拉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区向外轴向辐射、点轴分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第三章:对区域基础设施体的分析

1. 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划

1.1水资源规划及评析

(1)规划 西安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8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年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到2020年,西安将基本解决全市水资源短缺、洪涝干旱、水污染等重大问题,基本建成适应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现代水务四大体系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大水利工程。建成“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2)评析 由西安市现状城市水源供水能力和预测城市需水量的比较可知,西安市现状水源并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水源短缺越来越严重。所以在现状水源基础上需要“开源节流”,既要开发当地水源,又要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2 电力规划及评析

(1)规划 增强供电保障能力。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推进西安国

电西郊、南郊热电厂和大唐户县等9个热电联产项目。新建西安南750kv变电站,建设宝鸡—西安南—渭南750kv主网架,新建330kv变电站8座,新建110kv变电站68座,增容、扩建110kv变电站13座,为西安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

(2)评析 电力规划应以大区域的供电系统为基础,结合本区域电源和电网现状、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用电量的需求,制定出电力系统规划。

1.3 燃气供热规划

积极推进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形成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完成榆林—西安输气管道建设,规划建成中压管道300公里,推进LNG站建设,提高城市燃气储备和供应能力。到2015年,主城区燃气气化率达100%。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和热源厂建设,努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到2015年,供热面积达到9839万平方米以上。

1.4 排水规划

加强供水保障,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排水体系。新建、改建输水、配水管网555公里,改建3座、新建6座水厂。到2015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60万立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5%,主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快排水系统建设,鼓励中水回用,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676公里,加快实施城市排水分流改造和城市排水干管及雨水出水口管道工程,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2.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评析

2.1铁路规划及评析

(1)规划 巩固提升西安在全国铁路路网中的客货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关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先期启动西安—阎良—富平—铜川—延安、北客站—机场—乾陵—法门寺等重要路段。规划建设西安—银川铁路,做好西安—商洛等路段前期工作,配合做好西安至重庆、至武汉、至包头快速铁路规划工作,形成辐射周边、带动省内地市的便捷、快速铁路网。

(2)评析 在铁路线路选择和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和区域城镇发展相协调,加强城际轨道交通。西安市铁路建设主要是联合周边城市,带动区域共同发展。例如加强同郑州、延安等城市的联系,可以增强城市在大区域如在陕西省的位置。这也是将城市看成整体加强在大区域中的地位,提高城市整体市里的重要方式。

2.2机场规划及评析

(1)规划 打造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门户枢纽,建设第二跑道、第三航站楼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拓展西安直达东南亚、大洋洲及欧美等国际航线,增加国内航班密度,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连通国内外90多个城市近200条线路的航空网络,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

(2)评析 航线规划主要是根据国际和国内客运输的需要,组成以首都和大城市为中心的航空网,以及省会至中心城市、大型工矿区和边远地区的地方航线。而地方重要中心城市如西安也是国家及区域航空网络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西安机场的规划具有现实的需要和建设性。建设国际性的航空港,加强国际联系与交流对内陆的重要城市抢到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2.3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网规划及评析

(1)规划 公路网络建设。推进沪陕、西铜、西宝等高速公路和国道310、210、312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工程。到2015年,西安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2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800公里。在西安主城区周

边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实现与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连接。

建成市内外道路网络衔接良好、内外交通组织有序、“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立体化城市路网体系。实现主城区内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出城上高速的目标。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路网格局。新建6条、完善2条二环至绕城高速的高架快速通道,形成主城区向外辐射的12条干道。完善三环内道路系统建设,加密城市路网,全线贯通纬零街、经九路北段、青松路等,基本打通二环内的断头路和瓶颈路。建设二环路高架改造工程、朱宏路、长乐路、枣园路等快速路工程,完成二环三环之间的连接线道路建设,二环以内逐步取消或减少铁路专用线。加快建设主城区与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连接干线。

(2)评析 公路网规划要求充分满足综合运输网布局的要求;深入城乡腹地,与铁路、水运有机衔接,为广大区域的交通联系提供保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国防需要;建立干支结合、经济便捷的路网形式。公路网规划必须从整体全局入手,将其融入一整个体系之中,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

2.4城市公共交通及评析

(1)规划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全市公交系统建设,努力形成以城市公共汽车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和公交优先通道为骨干、出租车为辅助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确保2011年地铁二号线正式通车运营,2013年一号线通车运营,三号线2011年开工并于2015年通车运营,做好四、五、六号等线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到2015年,力争实现地铁运营里程95公里。同时根据城市发展,做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建设西安—临潼轨道交通旅游专线。合理调整现有公交网络布局,开辟公交优先通道,修建公交停车港湾,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适度增加出租车数量。到2015年,整体公交网络设施和公交出行服务指标达到国内中等偏上水平,形成“十纵、八横、三

环、一放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公交线网覆盖率大幅提高。

(2)评析 城市公交系统是城市内部交通的基础,也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方面。在城市道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以最小的道路占用运送了大量的客流,充分体现了对比于私人交通的优势。大城市中的公共交通系统应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其中地铁和高架轻轨的运力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其占用的城市道路面积则微乎其微。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西安为例】相关文章:

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研究--以闽文化为例04-26

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以西安市为例05-02

区域旅游线路开发设计--以皖南旅游区为例04-27

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制图--以重庆市忠县为例04-27

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足迹对比研究-以陕北延安地区为例04-28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新疆为例05-02

(教案)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04-25

城市绿色植物的生境评价及对策-以西安市为例04-28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分析-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04-29

区域市场成长规律探索-以金华化纤布市场的成长为例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