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时间:2023-05-01 06:31:4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三)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觉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又可进一步加工为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再成为人们驰骋想象的素材、成为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响、气味、冷热等某一个特性的认识。感觉是由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解释的结果。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而高中学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从容、灵活地使用各种概念、定理或规律,更

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也有观察程序不合理,观察精确性不够,容易草率下结论等不成熟的表现。如时间知觉上能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而对较长的单位开始理解,但常不太精确。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也有人把人脑比作计算机,那么记忆就相当于向计算机里输入、编码和储存信息的过程。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作不同的分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照保存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照记忆材料的意义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学习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几乎多四倍,比初中

一、二年级多一倍多,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即使同样是语言材料,视觉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听觉)受到信息的记忆。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中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品质都在提高,但逐渐以有意注意为主。能逐渐学会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恰当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

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机械记忆在10岁左右得到快速发展后,一直保持高水平,直到高中阶段,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之后,逐渐以理解记忆代替机械记忆。

5.抽象记忆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青少年学生形象记忆和语词抽象记忆都在发展,随着思维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占优势的发展,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形象记忆,并最终在中学阶段占主导地位。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还是存在质的不同。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能运用假设、逻辑法则进行逻辑推理,但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的抽象符号推导,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

总体而言,中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就是要求人们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和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四)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是人用于交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是人类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完善的。

中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字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1.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研究发现,初二是概念掌握的转折点。初二以前,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依靠直观形象,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难以掌握抽象概念。初二以后,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开始能够较好地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能分出主次特征。

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中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更加丰富。能对变性句和扩充句进行正确分析,能掌握表明事物各种复杂关系的语法结构,如并列句、条件句,等等,但对联谓句和变序句的分析,初中生仍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即使是能正确分析句子成分的学生,其语法修辞知识也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很少能自觉应用它来指导写作,这种情况在高中的学习中才略有改观。

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体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一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较完整的、清晰的、合乎规则的口语表达;初二到高二阶段能进一步做到用词准确、言简意明、通顺恰当,并达到生动、鲜明、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水平。

(五)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其中指向性是指认知活动总是选择一个或几个事物为当前的认知对象,而排除其他事物;而集中性是指认知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处于一定的紧张度和强度,从而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完成。注意又可分为需要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

中学生注意的特点为:

1.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的深化并达到成人的水平。

2.注意品质不断改善。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意力。随着中学生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注意趋向稳定,注意的稳定性对初一学生成绩的影响比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初一到初二阶段,注意稳定性的提高最为显著,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减慢。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注意广度已经接近于成年人水平,但受本身知识经验和直觉对象的特点的影响仍然比较大。初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注意的广度较窄,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注意广度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相关文章: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04-30

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05-01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04-29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04-29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04-29

中小学生广告认知水平的发展特点05-01

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04-28

认知策略迁移的理论探析04-30

荆公新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理论特点04-30

2.5至7.5岁儿童关于图画作者能力特点的认知发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