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本质距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3-05-01 05:13:09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本质距离我们有多远

摘要:语文教学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本质距离我们有多远

关键词:品味;教学本质;氛围;效果

从教已33年多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龄的增加而对教学的自信也增加,反而随着自己的教的学生增加,自己的困惑也随之增加;这里除了学科的原因,还有我们的学生不断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困惑中思考 困惑中澄明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反思:当语文老师,你不能老,你老了你的困惑会变得更多,因为你跟学生的距离似乎会越来越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的讲解是否真的帮助学生提高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否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否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学语文的习惯?近期忽然想起《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情景,顿有所悟。回顾近日来的阅读感受,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思索。

1、平等和谐的佳境。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侍坐”一章中蕴含的儒家哲理和治世理想,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课堂。首先,课堂的氛围是典雅而轻松的,在悠扬的琴声下,学生们一个个发言,没有唇枪舌剑的争辩,仅仅只是“各言其志”,而且发言也个性十足,绝非千篇一律,似乎类似于我们今天当堂完成的小作文所能呈现的最佳状态。老师也没有当面批评,只是通过“哂之”“喟然叹曰”等简单的神态动作传达自己内心的细微看法,而整堂课的氛围是和谐的。其次,老师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启发学生。孔子的那段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之,则何以哉”?先自降身份,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似乎自己优于学生的仅仅是年龄大些;再引述了学生们平时最爱谈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学生们积极发言。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吗?最后,话题的讨论还延长至课后。曾皙似乎意犹未尽,还要向老师寻根问底,继续探究老师所赞赏的人生追求与学习态度,孔子也对他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老师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学生捕捉到了,从而引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今天却不可避免地与我们渐行渐远。

2、品味本质·特征 “语文”二字从字面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语”指语言,毫无疑问这是语文的主要形式。而关于“文”的含义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争论,具体说来,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四种含义。我以为文字是语文的基础,文章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而文化才是语文的核心内容。文化,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理解为文化就是一种精神财富,一种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独特精神内涵。真正能在精神上影响他人、感动他人的文学艺术就是我们语文所说的文化。而将这种文化传递下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精神上受到其影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上述所表现的课堂,不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们去展现各自的人生理想,并且与学生交流自身对理想看法的过程吗?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引导学生,并且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传递精神,也能感动学生,我想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完成了。

二、语文“品味”即本质特征

1、所谓“品味”(即是名词又是动词),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品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2、所谓“品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品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品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品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1]。语文课教学出这种语文的品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换言之,语文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因此,品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常有的语文的品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2]。

3、所谓“品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老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3]。”   三、发现 可以让距离缩短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1和2均展现了“语文的品味”影响下的师生关系,其中2是对1的发展补充,并且2更加全面而详细地阐述了“语文的品味”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效果,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收获。而3则主要阐述了“语文的品味”影响下学生的收获。对照中我发现这三者,有一些内容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师生个性与学科特点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体会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完成的。这符合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的。那么如何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的呢?

首先要善于调动情绪,引导他们从日常小事,平常所见的事入手,将文章内容自然引入到文化内涵中去。但最关键的是,要抓住了每一课的关键所在,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使整堂课从头至尾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文化内涵的全新解读。比如我归纳的六篇教例中的文化点:《荷花淀》是和谐的人文思想;《沁园春.长沙》是知识分子是年轻的革命家敢于天下担当,敢于打碎旧世界,敢于建设新世界——凌云壮志的豪情的直接抒发;《你是我的同类》是最美好情感的体验;《子衿》主要讲解中国传统的传递情感方式的含蓄美;《听陈蕾士的琴筝》强调诗歌的表现方法就是“熟悉的内容陌生化、熟悉的句式陌生化”的一种诗歌鉴赏方法;《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明确英雄的概念。我首先注意到这个几个点都能与传统的美学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体会“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例如在《荷花淀》一课中提出“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谐调关系,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就将课文中所描绘的诗意的环境和诗意的人际关系点明,也让人切身体会到了原作所特有的诗化魅力。而在《子衿》一课中引用《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让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情感方式的含蓄,以及这种含蓄的独特魅力。这些都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内涵,也都与我们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通。这使我联想起《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郑桂华老师所上的《安塞腰鼓》一课,郑老师在学生讲到作品中夸张的例子时,立刻引用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来说明“夸张是有磅礴气势的”。而当讲到作者表达情感的强烈时,又引用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来说长句节奏缓慢,表达“雅”的感情,而短句节奏感迅捷,表达强烈的感情。郑老师在这里同样也通过材料对比,表现出我们汉语修辞与节奏独特的情感魅力。同样把文字上升至精神层面,使之具有了文化意味。两位老师在这里有了异曲同工的妙处。

其次,要注意的是在品味中文化选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直接源于对课文字句的细致解读与剖析,要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思维,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还要比较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教学的深度就会进一步升华。如《荷花淀》一课可以用《老人与海》进行比较,我还觉得叶芝的《骑马下海的人》同样也是表现了人与大自然那种激烈的搏斗,也还可以比较。而《咏雪》、《子衿》中表现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审美意趣,是否也可以和西方知识分子的审美意趣比较一下。

第三,我觉得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同汩汩流水,水到渠成。特别是《你是我的同类》一课,从朗读开始导入,如同谈家常一般引入话题,再来细细品味诗句中的点滴真情,再通过换词衍生至一切美好的情感,通过换语序突出对情感的把握。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在自然的状态中引入真情、引入文化。对照自己以前的一些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按表达方式将课文划分为记叙、描写、抒情三个部分,按写作内容又将之划分为背景、情景、月景、心境四个部分,又按记叙技巧将之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而真正表现文化的特色应当是一以贯之的,这样才会显得自然流畅。

倡导“品味”,就是语文要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的,我在努力营造“侍坐”式的和谐课堂,只是途径之一。它可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以及达到这一本质的途径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语文界片面地理解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过高地估计了语文教学对于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损害了语文自身的健康。如果把人文素养的丰富和提高蕴含在语言内容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文献]

[1]程少堂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P5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天出版社2006-08

[2]陶成生 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 中学语文教学 2002年第12期

[3]陈本源 谁解其中味——谈古代语文教育中关于“味”的理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

【语文教学本质距离我们有多远】相关文章:

《我们距离孔子有多远》心得体会04-25

《我们距离孔子有多远》心得体会 高杨04-24

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04-27

后现代离我们有多远?05-01

发明创造离我们有多远04-30

无抗日粮离我们有多远04-28

生态纺织品离我们有多远04-26

地沟油离我们的餐桌有多远?04-26

有多远作文09-14

新能源专用汽车离我们有多远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