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中的习俗
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中的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中的习俗
关中有十大习俗,现在就由我来一一将给你们听!
第一个就是:面条像裤带。也叫“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还有一种别称,叫作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 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 面,一根面条宽度差不多有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左右,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就可以做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到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第二个是:锅盔像锅盖。我来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它的传说: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辣子是道菜。说到辣子,一般人都认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但是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的菜。以前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第四个里说的东西我想你们应该都吃过,那就是:牛羊肉泡馍大碗卖。“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人们认为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等于就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第五个就是: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碗吃饭。那是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把它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六个说出来可能会让一些人发笑,就是: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你如果到关中的农村去,这里的样子,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第七个是:房子半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可是人们为什么要一边盖呢?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第八个:姑娘不对外。据说因为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此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第九个就是:不坐蹲起来。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这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而且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太阳或者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第十个:唱戏吼起来。唱戏指的是秦腔。这个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京戏,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
关中简介
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特产
永兴坊岐山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俗称“御京粉”。擀面皮是陕西地区特有的汉族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为最佳,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如今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永兴坊西安甑糕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现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成的甑锅蒸制而成,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国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
永兴坊西安甑糕以东北五常糯米、红枣、蜂蜜、红小豆、红枣等原料,一泡二装三火功,历经焖蒸而成,米枣交融、红白相映,是居家、休闲方便食品不二选择。
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永兴坊泡馍系列,不用跋山涉水便可吃到正宗味道,汤清气香,香味四溢,肉烂汤鲜,入口即化。
永兴坊腊牛肉
腊牛肉在陕西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名小吃之一。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牛羊肉招待过他。这是关于腊牛肉最早的记载。相传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时,吃了西安的腊牛肉也是赞不绝口。
永兴坊腊牛肉,选取牛腱子肉,经古法精心烹制而成,其肉质干爽结实,绵软耐品,咸度适中,腊香浓郁,鲜美味厚,久负盛名。
永兴坊酸梅汤
酸梅粉是从传统饮料—酸梅汤引发而来,在民间有“清宫异宝”之美誉,是以中药酸梅、山楂经熬煮取汁,糖桂花等各种辅料精制而成的固体饮料。有着生津止渴,消暑降温,健脾开胃,防火提神之功效。
永兴坊冰酸梅,好味道源自对品质的追求,酸甜可口,选用真乌梅拒绝烟熏,用心选料,层层把关,美味好喝。
永兴坊手工锅巴
花椒锅巴精选晶莹透亮的优质醇香大米,高温蒸煮牢牢锁住浓郁米香;挑选色泽金黄、颗粒均匀的黄豆,为每一片锅巴增加豆香;新鲜鸡蛋,在米香和豆香的唇齿间雀跃着一丝“鲜香”;细碎的花椒粒铺洒在金黄脆薄的锅巴上,加入颗粒饱满的芝麻,使锅巴口感变得更加丰富。
永兴坊香酥麻花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小吃。传说是东汉人柴文进发明了麻花。现主产于陕西省咸阳,麻花各具特色。作法是以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永兴坊香酥麻花,甄选食材,采用传统工艺匠心制作而成,色泽透亮,入口酥脆,香而不腻。
永兴坊油泼辣子
油泼辣子是陕西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它是将秦椒碾制的辣椒粉与花生芝麻等加香味的调料拌匀,然后用熟油泼入,再用农家醋一激,香味扑鼻。
永兴坊油泼辣子,陕味之魂,品质传承非遗美食,地道陕西味道。
永兴坊鲜椒酱
陕西关中八大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醮馍拌菜调干面,嘴巴一抹嘹得太。在陕西,油泼辣子很受人们喜爱,酱辣椒,香辣开胃,味道特美,潜移默化中,就成了饭桌上的特殊菜品,百年传承中,造就了风味美食,不知不觉中,竟成了远近有名的美味佳肴。
永兴坊红萝卜臊子
对于陕西人来讲“面”才是压轴大菜。其中当属臊子面占据头把交椅,陕西人把制作臊子叫“揽”臊子。永兴坊陕西臊子,鲜香浓郁,甄选新鲜胡萝卜、美味五花肉,多种调味,辣中带香,色泽诱人,健康美味。
永兴坊石头馍
石子馍石子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非常悠久,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
永兴坊石头馍,手工制作,甄选放心原料,色泽透亮,好吃不腻,香味浓郁,回味绵长,入口酥脆。
永兴坊乾州挂面
据说在修筑乾陵时,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当地群众为能使他们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搭在竹竿上晒干,切断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士卒和民工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不但能充饥还能解乏止渴,的确为上等慰劳食饭。后来有人把晒干面条改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用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做成的“漂菜”,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乾县酸汤挂面。
如今,“乾州挂面也是“乾州四宝”之一,具有细、白、筋、光,外实内空,面丝均匀,耐煮耐存的特点。永兴坊乾州挂面,一碗好面,源自一片金黄色的麦田,永兴坊乾州挂面,精选优质小麦,经手工和面、盘面、挂面等工序,细如银丝、清如白玉,爽、滑、筋、香。
【关中的习俗】相关文章: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02-25
有关中秋节的习俗04-19
有关中秋节客家的习俗09-08
春分的习俗04-30
挪威的习俗05-02
家乡的习俗02-19
家乡的习俗02-17
对联习俗02-16
中秋节的习俗(附各地习俗)10-11
天津的婚嫁习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