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初中生物科进行环境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初探
在初中生物科进行环境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初探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从中得出启示,提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解决当前环境教育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最后进行反思与讨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 环境教育 案例教学法 初探
1 问题的提出
1.1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难度较大,为此从《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要求出发,当前我国初中环境教育走以课堂渗透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路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内涵,把环境教育贯穿其中。
其实,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一直是我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反思过去,虽然我国的环境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难以让人乐观。当前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尽管当前中各学科正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学校还不断在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大力宣传,举行环保活动,但学生由于缺乏真正的体验,无法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环境保护价值观、道德观也非常淡薄。因此,尽管学校环境教育轰轰烈烈,学生却照样乱扔垃圾、浪费纸张,这显示了当前环境教育的效果甚微。
综合分析当前“渗透式”环境教育开展的现状,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本文认为在我国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化,学生缺乏的主动学习,特别是体验式、研究性的学习。
(2)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教学还是以传授为主,师生的交往、讨论和互动较少,学生的环境意识难以内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接受《环境教育》杂志专访时谈到:“事实上,环境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提高孩子们的环境意识,知识并不是第一追求,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的一种责任感,而不是说通过环境教育课讲授很多的知识。当然,知识也很重要,无知的犯错误会毁坏环境,但是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一种认识,进而产生一种自觉行动。
1.2当前初中生物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
进行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是使人们普遍具有环境意识,在工作、生活的各种场合和活动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自觉选择无损于环境的行动。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的关键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中
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生物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样在当前初中生物科的环境教育中一样存在,这些问题在我国实施新课标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显示得更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环境教育效果的新路子。
与之同时,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案例教学法针对传统课程与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出的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创造性发展、交流等理念,恰与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课程的教改目标不谋而合,更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
2 实施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思考
所谓案例,郑金洲教授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界定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目的,选择带有启发性的典型环境案例,通过组织研讨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悟、理解和掌握环境的理论知识,获得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提高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献的查阅,可知当前国内环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环境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特别是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的案例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方面还很多,其中在本文中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初中生物科中环境教育的“案例 ”开发的滞后和质量的欠缺,严重阻碍了案例教学的发展。
(2)尽管案例教学在其它领域运用的比较多,但至今还没有适合于中学学科教学,特别是适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初中生物学科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模式和策略。
在实践中对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思考。
2.1 案例库的建立
开展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于收集、编写环境教育的案例,建立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丰富的案例库。笔者在从事生物学教学时,常常以找不到适合中学生物学科的案例为苦,尤其是我国在生物学研究成果方面的案例少之又少。教材、教参书籍中虽有许多案例,但不是过于陈旧,就是无序分散;有的支离破碎,不完整;再就是缺乏条理,系统性不强,不便检索。因此,案例库的建立迫在眉睫。对此,笔者以为,建立案例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1 编写案例
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就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独立完成这项工作,是不现实的,它需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因此,学校的教研组可就此立项,开展专项研究,组织人力、物力,收集、撰写和出版与学科教材和教参配套的案例专集,作为工具书提供给一线教育教学人员使用。
在编写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案例撰写要简明,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易于引证;第二,案例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科学;第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易于推广,并且具有前瞻性,与当今科学研究前沿紧密联系。
2.1.2 收集、筛选案例
初中生物科环境案例可从现实生活中收集,身边之事,手边之物,总结出来就是有益的案例,这是直接来源;二是从古书古籍、报刊杂志中勾沉、发掘、提炼;三是通过互联网收集。在计算机迅猛普及和由信息高速路组成的网络时代,这是获取案例的最迅速、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1.3 改编教材中现有案例
九年义务教育生物新课标教材中,出现许多新颖的实例,教师可挖掘其环境教育素材,将原有例子根据案例编写原则改编成环境案例教学需要的案例。
2.2 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实施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案例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和案例练习法等。本人在实践中进行比较,认为案例讨论法最有利于初中生物科环境案例教学。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当前农村中的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编写了《大朗镇河涌的变化、原因及对策》案例进行教学。并在上课前一周印发案例中的5个问题:(1)观察和调查大朗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通过询问家长或年长的人,10 年、20 年前河流的情况?(3)观察并思考引起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目前的状况,你认为如何解决?你自己将怎么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信息,进行思考。回到课堂上,因为有了思考的准备,在讨论中学生就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最后教师结合案例再进行归纳、指导。
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全面,除了案例介绍的原因外,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还发现:自从农村有了自来水后,农民们就不注意保护河流水的清洁了;养殖业、毛织业、医院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通过案例讨论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实践中的案例教学的实施,不管是采取何种方法,都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2.2.1精选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选择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教育性。因此,要对已建立的案例进行精选和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2.2.2呈现案例
可放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前,也可以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印发书面材料或采用多媒体展示,也可以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述案例,或请学生讲述。
2.2.3分析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问题、价值取向;组织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提出个人的见解,深化问题,寻求解决;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以免偏离案例或出现冷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调控课堂气氛,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到案例教学中。
2.2.4矛盾探究
主要针对案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有意识地集中起来,专门予以分析、评价,指导学生找出矛盾产生的原因,剖析问题的本质。
2.2.5总结评述
讨论结束后,教师宜进行系统总结,对案例教学中暴露的问题给予评价,使学生由感性的、零散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关注讨论的过程、问题
的表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或继续思考,使案例教学深入下去,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
2.3 案例教学法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以其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度一致性,在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中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案例教学法还体现出以下价值:
(1)渗透“STS”教育的充分体现
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新课程中得以革除,关注实践问题、深化理论认识成为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正是案例教学的特征之一。环境案例的运用与理论的学习并不是相悖的。相反,通过案例分析,是结合社会实践而进行的,获得的理论也是广泛的、深刻的,更是学习理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主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案例教学的特色所在。案例教学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之大、问题情景之复杂、解决进程之多变、获得的结果之不确定性等都是传统课程所不具备的,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景,不仅要学会识别、筛选信息,更要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实践智慧去判断各种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结论是开放的、发展的,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逻辑能力、心理意志等创造性品质也因而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获得的不仅有具体的知识,更有如何学习、如何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3)交流与合作精神的塑造
新课程重视“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反映了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对人的要求。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班级合作等活动,其中充满着思维和个性的碰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获得的不仅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更塑造了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只有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合作,个体才能拥有和享受自由、自主;也只有交流与合作,自由和自主才有意义和价值。
(4)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环境案例来源与现实相符,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其中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伸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反思与讨论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还存在许多可供讨论的地方:
(1)生物科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在生物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环境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环境素养的提高,在进行环境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环境案例为材料。要实现这些的有机结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中学校本教研中,应以案例教学为课题,集思广益,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学生教育的案例和案例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科进行环境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初探】相关文章: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04-29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初探04-29
案例教学法浅析04-30
浸入式教学法初探05-02
外语的源头教学法初探04-28
案例教学方法初探04-26
案例式教学法的运用04-28
大学英语WebQuest教学法初探04-27
航海英语语音教学法初探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