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现象对小学生附属内驱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5-01 02:31:19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择校现象对小学生附属内驱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择校现象已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择校之风难以遏制并像低龄化蔓延。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附属内驱力。本文通过对择校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如何运用附属内驱力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择校现象对小学生附属内驱力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择校;小学生;附属内驱力;影响;教育

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尽管近年来义务教育有新的发展,但在一些地方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1]。”择校之风屡禁不止,为进入“优质学校”,家长必须为此支付高额择校费,或者托关系入学。这些行为极大的扰乱了基础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教育氛围。对此,我国学者从国家政策以及教育管理等宏观角度出发,对择校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而言,更应该把研究重点转向学生,将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与教育热点整合研究。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2]。可见,对小学生附属内驱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择校背景下的小学生附属内驱力因学习背景的转变难免有所转变。择校对学生附属内驱力所造成的影响既有看到积极方面也有正是其消极影响,对其正确引导可产生强大的促进力量,若忽略了则会从附属内驱力的根源上把握不到位,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一、择校的定义和现状

(一)择校的概念极其国内外现状

在我国,择校是指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因就近入学政策而就读于普通学校,部分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他们通过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行为[3]。择校现象扰乱了现行教育制度,对国家教育公平,教育规律等提出了挑战。国家为遏制择校现象多次出台政策以及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择校或者是变相择校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在国外,择校主要是政府为了建设一个更公正,共享的教育体制,激发教育活力和校际间竞争而倡导家长择校[4]。从资料看,欧洲已成为择校制度较为完善、实施也极为广泛的地区。在美国,由于私立学校收费太贵和配置均衡等原因,多为就近入学。澳大利亚则以法人原则重建学校管理制度,解除招生方面的学区限制以促进学校竞争。

(二)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对比分析

1.从择校目的对比分析

我国的择校目的主要是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通过多种非正常手段不惜违背国家政策使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择校方式为家长通过社会关系择校和高额择校等占用重点学校和名牌学校的名额资源。

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的择校目的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过度均衡,校际之间缺乏应有的竞争,政府为了促进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而向家长和学生赋权择校。择校方式为打造特色学校,政府下放权力,实行学校自治,扩大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选择[5]。

2.从择校影响对比分析

我国择校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择校的弊端在于:择校生在择校时损害了国家教育公平原则,不可避免的给大众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并以自身的行动对教育秩序产生了巨大的扰乱作用。择校的利在于:择校现象的存在可促使校际间良性竞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择校中还可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西方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条件下客观鼓励择校毫无疑问是有利益潜在的。择校最大的利在于不仅促使了学校之间的竞争还满足了学生基于宗教、文化、特长等的个性化选择。然而,在择校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例如英国的精英教育,就很注重生源的选择,从而扰乱了本土所倡导的教育公平。

3.从择校评价对比分析

我国的择校实际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升入更好的学校而择校,损害了教育公平,所造成的后果对大众教育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西方国家则是采取办学模式多样化,基于宗教,文化,教育特色等注重特色学校的发展[6]。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就近入学已成为家长们的自然选择,因而择校现象相弱于我国,对现行教育制度造成的影响也弱于我国。

二、影响学生择校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家长择校意向

择校意向中的家长择校是最常见最普遍的行为。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家长都愿意接受高额择校,最主要是能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能顺利升入重点中学。优质学校的学风和师资配置也是家长考虑择校的重要因素之一。个别家长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从众的心理,在对择校认识不清的情况下而择校。

(二)社会因素导致

择校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因为资源配置不均,优质学校在师资、学习氛围、软硬件设施及其管理上均胜于普通学校,他们之间的差距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难以缩小。由于难以遏制的择校现象使得教育公平更加难以实现,只要稍有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的家长都愿意为子女不惜破坏国家政策而择校。

(三)学生自身择校需求

学生自发择校的情况也很常见,类似情况多见于对学习有强烈需求的学生。学生择校中有出于功利目的而择校也有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择校。还有少数学生从众择校。但是,学生自身存在的择校需要并不是促成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取决于家长的意见。

三、运用附属内驱力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切实提高所有学校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爱校情感

在儿童早期,他们努力学习以求的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价值观以及社会性的培养。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信任和依赖,激发爱校情感。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择校对学校和教师产生的影响可由学校或者教师自行解决,若是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则必须由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有助其健康成长。教师可结合实际利用学生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欲望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当然,对附属内驱力给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其正确引导可产生强大的促进力量,若忽略了则会从附属内驱力的根源上把握不到位,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三)创设利于成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活动。研究表明,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是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因此,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而附属内内驱力中权威的赞许和表扬无疑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大增加了筹码,使其更好地实施学习行为。

充分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情景并组织易于学生接受的活动和游戏,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利用学生渴望获得长者表扬的心态,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

(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评价人们良好的行为和思想道德水平将有助于鼓舞人们信心和创造力等,从而激发出新的目标和形成新的成功的强烈要求和愿望。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从附属内驱力的理论角度来说对人的成就动机起着决定作用。父母师长的及时评价可使小学生附属的内驱力得到满足,从而更加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四、结语

择校现象在短期内难以遏制,在此现象下学生难免从其派生相关情绪,所派生的情绪又反过来影响着学生择校和学习,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正确面对择校现象,理性看待它对学生附属内驱力产生的影响,将其积极因素带入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明星.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8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

[3]朱家存.走向均衡[J].华东师范大学,2002(7):48.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78.

[5]周玲.教育服务与教育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21.

[6]朱丽英.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5):14-15.

【择校现象对小学生附属内驱力的影响研究】相关文章:

论科技创新的文化内驱力环境04-27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04-27

学生的三种学习内驱力及其培养05-25

从中小学择校现象中探析教育公平04-28

胡塞尔现象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04-27

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04-29

金融学硕士择校校指南04-28

白菜的内多倍化现象04-28

考研择校择专业: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04-30

2016考研择校:容易被忽略的特色研究生院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