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游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
壬辰初夏,风和日丽,空气清新。笔者亟欲一探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博大精深,因此踏上了游览考察之路。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东接翠华山,南靠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5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是陕西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之一,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馆是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的努力创办的,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漫长的筹备和建设期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已收集、抢救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反映关中古民居及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构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从不同侧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历史风貌。
博物馆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包括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四个区域。主要建设有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博物馆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陕西省乃至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民俗遗物保护展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对于进一步发挥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站在院内,伴着青山绿水,眼前这片美景,这一股古朴之风,让人心旷神怡。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件件制作精良。目前能够看到的这些宅院,都是王勇超先生从民间“拯救”回来集中重建在此的。王勇超先生历尽了几十年的心血,挽救了这些民族的精华,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我们民族的一段历史,保护了这些即将失去的民族瑰宝。对此,相信每一位观者,都是感慨万分的。
木雕镂空的床、砖雕的屋脊、重量以吨计的饮马槽、旧时的戏台……在浩繁的艺术珍品中,8000多柱拴马桩规模声势最为浩大,它们在古代曾是富贵人家显赫身份的象征,如今浩浩荡荡地排列在室外,犹如“地上兵马俑”,最能代表关中风情及关中文化历史。目睹这些活生生的民间珍品已经足以让观者倾心观瞻、流连忘返了。
没走几步,眼前这个牌匾令我停下了脚步,原来它是苏轼所题。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复举制科,授凤翔府判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在文坛上并称“三苏”,均被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在书法上苏轼更是享有盛誉,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家”。苏轼书法初学“二王”,后又学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李北海等,还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法家,形成了深厚朴茂的风格,集诸名家所长为己所用。他的书法在二王以后独树一帜,书法风格比较明显。其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有天真烂漫之趣。正所谓“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崇尚自然是苏轼创作中的一贯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在学习前人书法的过程中,不求形似而重神似,注重自成一体,因此他的书法又呈现出妩媚婀娜的风姿和雄健豪放的气派。他评论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中不能尽妙,我则心目首俱得之矣。”在谈到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这对“宋人尚意”书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纸本,17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此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后人将此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时间有限,一天下来走马观花,实在没能细细品味,如果要详细考察一番,恐怕一天两天也是不够的。虽粗略观赏,但关中民俗博物馆之旅,可以说是不虚此行,震撼无比。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游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相关文章: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作文11-07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08-24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03-12
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心得03-17
游博物馆作文08-08
游自然博物馆03-09
游博物馆作文03-23
陕西民俗风情作文(通用7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