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申请中薄利多销的可行性

时间:2023-04-30 23:49:19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专利申请中薄利多销的可行性

论专利申请中薄利多销的可行性

近年来,知识产权界可谓风涌云起。先后出现快智慧、知果果、专利巴巴等一大批打着电商平台、“互联网+”称号的专利、商标申请机构。而这些知识产权电商机构的最大的杀手锏就是价格,例如知果果推出“0元申请商标”、专利巴巴也推出了“4000申请发明”的系列活动.业内人士不禁要问,这样的价格真的能养活那么庞大的团队吗?专利代理人心中理想的高端服务业只值这个价吗?

我们拿专利来说,在业内,专利代理人一般每个月申请的专利案子数量有限,平均发明能申请8-10件,或者实用新型20件左右,如果只申外观设计,可以达到30件。我们拿3000的发明价格来估算,那么该代理人每个月可产生的价值大概在20K-25K左右。除去代理事务所的各种费用开销、该代理人工资发放、流程人员的工资、推广费用、市场人员等,实际上,真正能被代理事务所拿到的费用只有几千元。当然啦,如果说只是为了项目、资助等而申请专利,一天一个发明的不在考虑之内,毕竟诸如“快智慧”、“专利巴巴”这些专利申请电商后续肯定还是要靠口碑吃饭的,不太可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砸了自己的招牌。而且据朋友透入,这些专利电商平台还基本都挖了些国知局审查部的审查员作为自己的质检核心,也算是为企业申请专利吃了颗定心丸,当然,这样的审查员的待遇自然不菲。

事务所内部的分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按照案子的数量来拿提成,很显然,写的案子越多,提成自然越多。这就需要考验一个代理人是否是合格的代理人。质量、速度和口碑决定了自己的工资多少。另外一种就是固定工资,这种情况的代理质量很大一部分由市场决定了。老板自然希望案子多多益善,而员工则不太希望这样,因为自己的工资是固定的,多些案子并不能给自己直接带来更多的收益。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大部分的事务所甚至包括黑带,都是按照提成来算的。案子的增加肯定也会导致办公费用的增加,包括销售人员、流程人员、场地办公等等。因此,很多老板想到了薄利多销这种在市场上屡试不爽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在专利申请这么一个高端服务业真的好用吗?

我们用经济学理论来验证一下。薄利多销,顾名思义,一种刚性需求产品的价格变动和其产量(需求量)成反向收益的时候才会成立。可以用公式:需求弹性=商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简单来说,当需求弹性大于1的时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大于产品价格下降百分比,这时可以通过降价扩大销售量来增大总收益。销售量增大的效应超过价格下降的负面影响,因而最终的收益还是正的,说明事务所是在赚更多的钱的。2012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是205.1W件,2013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是237.7W件,2014年

我国专利申请总量是236.1W件,其中发明专利的总量92.8W件,同比增长了12.5%。自从申局长主持国家知识产权工作以来,已经将专利申请的策略调整为了“量质并重,质量为先”,可见,自我国专利申请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以来,国家的政策也在慢慢调整,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优质的专利。由此预测,现阶段的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将有所放缓,增长平稳。 当专利量以10%以下的速度缓慢增长的同时,同期,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的增长率在2.3%左右,而每年企业工资增长率一般在10%左右,实际上以专利巴巴现在的销售策略不足以维持太久。让利部分远远超过了同行,甚至大大压缩了老板的自身收益。

专利巴巴等专利电商之所以敢打出如此低价,无非是出于抢占市场、抢占用户的目的。4000的发明代理费着实很低,也很有嘘头,但是专利权人更在乎的肯定是专利的质量。为此,这些电商平台不惜花费血本从国知局审查部挖来了审查员来做专利代理的审查工作。这样的价格能维持多久?没人有知道,但是私以为,这只是电商平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步子怎么走?该跨多大?就是那些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低价不是最终目的,低价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

肯定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他们这些代理人真的忙的过来吗?是否有黑带的存在。我的猜测应该是有的,当然这些黑带肯定是受到白带的牵制的,至少最终的审查和署名是在白带那开展。君不见专利中那些代理了“成千上万”件的代理人,他们真的都是自己写的案子吗?不见得。这种事情全国各地都有,绝大部分的事务所都会存在,没有人在乎专利上是否挂的你的名字,国知局、专利权人、事务所在乎的只是专利的质量和专利的授权量。

联想到专利巴巴的低价策略,滴滴打车的市场扩张就是这样鲜明的成功案例。滴滴打车有地推、也有互联网的宣传,但是真正把滴滴打车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打车软件的公司,无疑是其真金实银的补贴体系。客户端,乘客受益;出租端,司机受益。每次打车乘客都能剩下不少钱而且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而司机在享受补贴的同时拉到了更多的单子。滴滴打车把实惠让利给了真实参与的人,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广告。这样的效果肯定是远远高于广告的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张博当初和程维认识的时候,第一直觉告诉他,这个项目可行。张博表示,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第一,拥有一定规模的人群;第二,使用的频次足够高;第三,必须是刚需;第四,有口碑传播的场景。如果一个项目满足两到三个条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专利申请的平台基本就满足了这些需求。

今年7月份,我国加入了WTO的15年保护期限即将到期,已经没有了任何贸易壁垒。至少会发生两件事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的所有行业,包括我们国家管制的金融、证券、交通、钢铁厂等等等等,都允许外资的进入;第二

件事情就是我国的海关的关税减免为零,也就是说所有进出口的商品将全部免除海关的关税。这些撬动了传统知识产权行业的飓风,只会愈演愈烈,最终,传统的知识产权行业机构也会纷纷加入到这场变革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你不进步就是在退步,你不敢犯错就是在葬送机会和市场;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机会和挑战的地方。

【论专利申请中薄利多销的可行性】相关文章:

论老子道论中的研究困境04-29

论测绘项目可行性研究05-02

论学习中的情感05-02

论《易传》中的道04-26

论实践关系中的物质本体论04-27

论动态中的深层词义04-29

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04-27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05-01

论《雷雨》中叹词的运用04-28

论逻辑在认识中的作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