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字的前途

时间:2021-11-04 13:12:18 资料 我要投稿

略论汉字的前途

略论汉字的前途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文秘专业

2008291059 黄永梅 指导教师:柳国栋

【摘要】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研究讨论,但至今仍没达成共识。主张改革汉字的人把汉字跟拉丁文字比较后认为:汉字笔画复杂,声符不表音,义符不表义,难学、难写、难打印传输,是中国停滞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不改的人认为:汉字可以超方言、超时空使用,而且占用篇幅小,可以区别同音字;字形各有特征,容易辨认,是维护中国统一,继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工具。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前途方面进行全面论述。

【关键字】汉字;起源;演变;前途

1. 汉字的起源

1.1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1.2最早的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1.3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1.4汉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2. 汉字的演变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就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符号用来记事,以后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或“图画文字”,后来图画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象形的汉字。

2.1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现代汉字,随后又出现了行书和草书。

2.2汉字演变的趋势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今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和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今文字阶段即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和字形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由圆变方,笔画由曲变直;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随着楷书的出现和汉字多行书写整齐的要求,汉字方块化定型了,汉字字形与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

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3. 汉字的前途

3.1汉字的地位和价值

3.1.1汉字历史悠久、使用广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且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都有使用。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而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3.1.2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

由字生词,有词造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从而有了古今这么多名篇巨著。

3.1.4汉字意义丰富,组词能力强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3.1.3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

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3.1.5汉字书写系统统一

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3.2汉字的魅力和前景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有人将汉字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而且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也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由此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其它文字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3.2.1汉字是复脑文字,有益于大脑两半球平衡发展,激发人的形象思维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郭可教授自1984年以来经多年研究,证实汉字是大脑左右半球并用的复脑汉字,而拼音文字是偏向用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在拼音文字的认识中,语言编码起主导作用;而在汉字的认识中,则是语言、字形、语义多重编码兼用。即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记字义和字音用大脑的左半球;而使用汉字的人,记字义和字音也用大脑左半脑,并同时用大脑右半球记字形连带记字义,从而使大脑左、右半球均匀协作使用,有利于平衡发展。因而使用汉字的人失读症患者较少,而且汉字还有治疗失读症的功能。西方患失读症的学龄儿童比例高达10%。美国费城的心理专家就曾使用阅读汉字的方法治好一组失读症儿童患者。并在世界知名杂志《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汉字造字的方法如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都可引起人们的联想,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中国人平均智商较高,包括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或化学竞赛中成绩卓著,与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是分不开的。

3.2.2汉字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字联等,讲究整齐、押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

3.2.3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

3.2.4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和优越性

3.2.5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综上所述,可见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寓意高远。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越学越有意思。正如精通多门外文并对汉字颇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所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还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26%,几乎相等于合用英语的15亿人口(以英语为母语、书面语的只有3亿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它也是因特网上的第二大语言文字。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奥成功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兴趣日益升温。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学校开设了华文课程,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chinese)课程,许多人已看到华文中还蕴藏着无限商机。 自然,汉字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字形庞杂繁复,比较难认、难写等弱点,需要慎重地加以系统改革和创新。而且,拼音文字也有其优越性之处,如英文善于细致地描述事物,有利于开展逻辑思维,是当前国际科技、信息、金融交流的主要文字;法文结构严谨,

语法细腻,可免于歧义,是法律,合同等有约束性文件的极佳文字。随着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语言文字都可相互参考,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汉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吸收了其它文字的可取之处后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汉字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3汉字的前途

3.3.1关于汉字前途问题的讨论

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研究讨论,但至今仍没达成共识。主张改革汉字的人把汉字跟拉丁文字比较后认为:汉字笔画复杂,声符不表音,义符不表义,难学、难写、难打印传输,是中国停滞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不改的人认为:汉字可以超方言、超时空使用,而且占用篇幅小,可以区别同音字;字形各有特征,容易辨认,是维护中国统一,继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工具。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1)从汉字创始的意义看。首先,汉字浓缩了字前史的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是房里有猪,猪繁殖力强。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生产、所以就用生产能力旺盛的猪象征家里人丁兴旺。其次,汉字代表了字前史中国人的科学精华。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说“心田”是管理思想的。这是因为没看到“思”的最早字形造成的。“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个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人头顶的纹路和“囟”非常相似。那么,“思”就不只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表面上看,汉字不过是一个符号,指称着对应的事物,但就在这对应背后,还潜伏着中国人的情感、习惯甚至本能。它对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习性、研究中国汉字的发展情况、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作用。

(2)从汉语表达方面看,汉字也有着与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果我们把汉语的特点和汉字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就会发现,汉字在表示音节、语素、词、语法手段等方面都是不成问题的。当然拼音文字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在表示二维语音时,就不及语素音节文字简单方便。它表示声调时,或用附加符号,或要在音节末另加字母,或者用别的手段。汉语就不同了,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它完全可以让我们做到能读会写。同时,由于汉字用不同的形体表示相同语音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也是区别同音语素的理想符号。拼音文字则无能为力。正由于汉字是用形体表示意义,同时表示相应的语音,这种二维性的图画文字对于我们的表达来说是相当优越的符号。汉字相对与表音文字来说比较稳定。据目前统计,由于英文中新词汇的不断产生,400年前才统一拼写的英文,其词汇已经突破了40万,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现在的人们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就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而在中国,现在中学生还可以朗朗上口地读几千年前屈原的《楚辞》。由于汉字是用形体表示意义,也表示相应的语音,所以它还可以与不同方言中同一意义的不同语音发生联系,换句话说,可以超方言使用。拼音文字是用形体表示语音,再通过语音表示意义,所以同一种文字只能同固定的语言发生联系,不能表示不同的方音。可见,汉字在这方面还表现出了表音文字无法比较的超时空性。

但是汉字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从一定程度上说,汉字已经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例如,西方在1457年印刷第一本书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印刷史。但是印刷术给古代欧洲带来了文艺复兴、使蒙昧黑暗的欧洲转变为文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欧洲。可在中国,由于文字使用的困难,印刷术并没有导致文艺复兴。而且,直到晚清,中国的印刷术仍然停留在手刻本的阶段。这样就使得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汉文,找起资料来也困难重重,以致学者很难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久而久之,繁难的汉字就使中国的科技进步极端缓慢了。再者,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无形中执着的心理就僵化成为汉字中心思想。以致人们受到汉字无法直接输入电脑的困扰,资料检索还在

有待零的突破,电脑汉字处理也是困难重重。大家都知道汉字不是与生俱来和与汉语等同的,但形码设计者却坚持难上加难地对几千个汉字进行编码,而不愿意使用简单的汉语拼音。这正是电脑处理汉字问题长期突而不破的根本原因。

汉字在现代的发展。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的简化,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随着社会进步,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表示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2有人提出汉字拼音化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自清末开始,人们就对汉字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怀疑。在祖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历史背景中,许多人认为国力的衰弱源自于科技不发达,科技的落后是因为教育不普及,而教育未能普及的原因是汉字不好学,因而有人提出了沿着拼音化的方向改造汉字的主张。“五四”运动以后,钱玄同、赵元任等人的改革思想更为激进,倡议采用罗马字母取代汉字书写国语,这就是所谓的“国语罗马字运动”。此后又形成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些运动的倡导者都认为把汉字变成拼音文字可以提高识字速度,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汉字拼音化的改革主张后来集中地反映在1931年9月海参威第一次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国新文字十三原则》 中,并得到了包括鲁迅、郭沫若、胡愈之等人在内的许多高层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大会认为“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大会确定的汉字改革方针是:“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并反对用象形文字的笔画来拼音或注音,如日本的假名、高丽的拼音、中国的注音字母等等改良方法。”

解放以后,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热情支持,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汉字拼音化热潮。这种汉字拼音化运动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有利于全国的信息交流。但是,它对减少识字记忆负担、缩短识字教育时间、促进普及识字教育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反思近一二百年汉字拼音文化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汉字拼音化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显著效果,至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忽视了汉字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汉字拼音化的目的是利用汉语拼音,造出拼音文字。但文字的形成总是遵循“用字→造字→学字→检字”的系统程序,没有使用需求,人们就不会无缘无故地造字。中国汉字拒绝拼音化的原因,就是因为汉字造字法基本上与中国文化发展相适应,在我们发现音素之前,就已经创造了足够的文字,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这种丰富的汉字文化和文化的继承性制约着汉字的突变,同时配合历史的延续,不断完善着汉字系统。因而,试图在短短的一二百年时间内实现汉字拼音化,就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甚至可能导致民族的毁灭。

二是违背了语言文字应用的统一性。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汉字拼音化要改造汉字,同时就得到改造汉语及其相应的语法。外国人废除象形文字,是因为象形文字无法表达他们的多音节语言,而且当时的象形造字法严重滞后于古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于是西方人只得利用音素,重新创造拼音文字,并逐渐形成因区别需要而夹带不发音哑字母的语言规律。而汉语却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种,拼音造字如果仅靠声韵相拼,只能产生一千两百个音节,

所造出的拼音文字必然难以区别字义。因而,在汉语拼音造字尚未形成夹带哑字母的语言规律之前,汉字拼音化只能是天方夜潭。

目前,汉字拼音化的热潮已经逐渐降温,大多数曾经热心此道的仁人志士也开始觉得汉字拼音化的设想既割裂历史传统又脱离现实实际。人们为了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正确把握汉字改革的方向,不得不重新追寻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理性分析汉字的优势与不足。这些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说明,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因而,总体说来,汉字的前途是可观的。

【略论汉字的前途】相关文章:

略论服饰类汉字的文化解读07-23

前途05-17

金融销售的前途01-15

前途迷茫的句子07-20

《男HR更有前途还是女HR更有前途?》01-15

本人发展前途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03-23

运动略论09-01

关于前途迷茫的句子01-18

祝福前途光明的诗句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