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本质的再认识
作者:韦冬余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年03期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15)01-0010-03
“学科”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一个常用的词汇,似乎每人都能说出它的意思,但如果真让人说出其含义,答案又各不相同。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明确“学科”一词的含义是对“学科”领域进行深化研究的基本前提。究竟“学科”是什么?笔者认为,要想合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问题的源头——学科是怎样产生的。基于此,本文从“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轴迹来考察学科的基本内涵。
一、学科的历史演进
学科源流漫长。如果按发展进程来划分,笔者认为,学科历史演进的轴迹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学科期、学科期、后学科期。所谓前学科期就是指学科正式形成之前的时期;学科期是指学科已经形成的时期;后学科期则是学科形成后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1.前学科期
人类诞生伊始,他们缺乏先进的生存手段,只有石器和棍棒,畏惧自然世界的种种现象与奇物,他们对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没有科学认识,因而他们担忧自身的生存。人类为了原始生活与生存的需要,必须获得原始生活资源,从而要与自己群体内部和外界不断进行社会斗争和自然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有了自己的经验,人类用自己发明的符号与语言进行记录与交流,于是最初的知识产生了。可见,知识起源于原始生存活动,是生存活动中的纯粹原始经验总结,亦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这种观察多数没有理智的反思,不同的人观察到同一种现象,得出的结论基本是相同的。因此,原初的人类知识几乎是生活、生存、斗争经验的记录与总结。原始知识是原始生活与生存常识,只要是正常的人参加生存活动并有所认识便可获取。原始人类在原初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基本没有质的差别,甚至量的区分也不是很大。他们获得这些常识仅仅是为了生存,并不对这些常识进行深入探索。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来看,初期人类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知识是一个囫囵含糊的“整体”,是混沌的、零散的、经验式的、没有具体形态的,具有偶然性、神秘性、经验性等。这种知识缺乏一定的普适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因此,这些早期经验形成的知识累积不能称之为“学科”,这一时期也不能称为学科期。
2.学科期
随着人类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不断探求,人类的认识也不断科学化,人类开始有目的地依据知识的性质、种类等对已有经验与知识进行总结与分类,并对分类的知识采取有计划的研究、管理与保存,由此系统性学科的不断分化逐渐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学科”产生了,人类知识的历史发展进入了学科期。此时,在全世界不同的疆域都显现知识分化的意识与活动,虽然这种分化隐含较重的经验性、弱科学性与非规律性,但它却标示着“学科”的萌发。学科分类的产生最初是为了知识的保存、使用、发展与传播。伯顿·克拉克认为,“知识是通过世世代代累积起来的,各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随时间迁移而发展”[1]。
我国原初的学科形态则可以溯源到古代文书学校的读、写、算、民俗仪式、占卜术等。据考,在我们国家,最早的知识分化现象可以上溯到殷周年代,代表性的是“六艺”和“七略”。“六艺”将儒家论著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这样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先秦之前不同经典作品的伦理旨趣所进行的常态划分,各学科之间并无十分关联。“七略”与“六艺”的知识分类方法相比,增加了划分的维度与结构逻辑性,而且知识内容更丰富与理性。从我国原初知识分类可见,我国知识分类体系亦即学科产生的出发点基于对人文、伦理的认识,其划分的指标主要根据经典、功能、流派等,并且体现出浓厚的个人经验性。
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出现可以溯源到亚里士多德。17世纪,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率先对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分类。培根在他的时代情境中深刻意识到对科学知识、论著等进行系统性分类的价值性,最终他依据近代科学知识的科学性、普适性、规律性与客观性等特点对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划分,绘出有巨大影响的“知识树”图解。18世纪末,随着学科分化的推进,自然哲学逐渐分类形成一门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由此,诞生了最初的现代诸自然等学科。伴随着这一契机,社会科学渐渐从道德哲学中分离产生,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19世纪柏林大学的创办使自然科学首次进入大学,随之知识及学科的分类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漫长而悠久的人类学科发展过程中,在数量上,有学科的建设和增加,也有减少和消除;在形态上,有学科的分化,也有学科的.综合。
3.后学科期
衍沿至今,学科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学者陈燮君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研究学科,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个集学科精神、学科风格、学科价值、学科内容、学科方法、学科模式、学科素质、学科优势等于一身的统一体”[2]。总之,当代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定义了学科的性质、功能与基本特征等,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区别,但显然,这些定义给学科增加了新的内涵与意义。英语语言情境中的“discipline”具有多重相互关联的意蕴,但在我国,学科主要指教学科目,因此学科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教学科目、科学领域科目、学业科目、教学门类等。
二、学科的本质
通过以上对“学科”历史演进的分析得出,学科是按照性质等划分的有边界的系统化知识(或经验)体系的门类。学科的内涵可进一步分述如下:
系统化有边界的知识体系是学科的基本构成。“贝克尔认为,学科往往有不可渗透的边界:‘不可渗透的边界一般说来是紧密扣连汇聚的学科规训社群的要素,也是那个知识范围的稳定性和整合的指标。’”[3]“系统化的知识”是人类为了生存或发展需要,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积累的经验或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从而组合成一个有机逻辑体系。其基本特性是整体性、条理性、顺序性、结构性、功能性、发展性等。起初,人类的经验或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这不是学科;当把这些经验或知识系统化、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后,便形成了人类最初的朴素、简单、浅层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学科;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初形成的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分化变成众多各样、细化的学科;近来,这些各样、细化的学科又进行了新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更高级与更深层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学科。
学科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学科具有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等。学科的知识形态主要表明,学科是由一定规范的知识体系构成。学科的活动形态主要体现为,进行学科研究人的所有活动样态。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是指一门学科知识的组织系统,亦即一门学科究竟须按照什么体系组织构建;学科中人的组织形态是指以知识的探索、保存、使用和发展为目的所形成的学科团队,诸如教研室、研究院、研究所等学术组织。
学科暗含规训,可能负载权力。一方面,学科一旦形成,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科地位就会建立自己的边界。这个边界标志着所有者的领域,他者不得擅入。当学科通过自身内部的一套知识体系制定了自己的规则,形成了具有实质内容的一套自治的规范体系时,这套规范就会成为学科准入的规约,本学科要素只有服从它时才能隶属于这门学科,也才可以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因此,学科暗含规训。另一方面,知识是学科的重要构成之一。当人类迈入一定发展进程,知识更替、保存与传播不再以简单应用为基准,而是需要某些特殊人群来对这些知识学科进行筛选和整理,这些特殊的人群变成了审查和标定知识的权威。在此种规约下,知识保存与发展的准则会体现一定标准性、符合性与个人性,由此知识与权力便逐渐融通与联姻。
知识的分类孕育新学科的产生。从学科沿演史可见,从学科诞生到学科发展都主要是基于知识的不断分类与分化。学科源自人类生活的扩展,源自知识和教育的丰富以及分类意识的产生,知识是学科产生的前提。新学科随着人类及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从知识分类中形成。一门新学科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并基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该时代社会人类生存、生活、创造的历史产物。
按照领域的不同,学科基本可以分为“科学研究中的学科”和“教育中的学科”。“科学研究中的学科”是某一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专门化知识的学术样态,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化学、农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科学中的学科”是由科学学科专家所组成的科学研究团体,在各个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基于某种信念,依据一定的研究方法,通过长期的不断探求而产生的有理有据的结论,是科学学科专家的经历、思考与经验提升。科学学科逻辑的发展、人类认识的进步、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既是“科学中的学科”追求的目标,又是其发展的本然显现。“科学中的学科”的基本内容是学科的形成、学科发展史、学科知识内容体系与学科逻辑,表现形式是不同科学学术观点的演进及各科学理论流派间的争论、交流与提升。“教育中的学科”是指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与学的科目,尤指在教学制度中为了教与学将之作为一个系统的环节进行安排,是学校教与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语文学科、物理学科、地理学科等。“教育中的学科”是由师生的经验与知识经验与知识、自然和社会环境信息、以及“科学中的学科”和“跨学科”等多种人类社会要素相互渗透与融通的有机整体。“教育中的学科”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师生的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之间的关系。“教育中的学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可以创造学科知识,同时也在创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学科必须符合教师与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的特点及需要。“科学中的学科”与“教育中的学科”既相区别,更紧密相联。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介绍:韦冬余,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韦冬余(1983- ),男,江苏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教育管理等研究。
【学科本质的再认识】相关文章:
认识的本质再考察07-14
人的本质的再思考08-03
关于意识本质的再思考09-01
再论信息的本质及特征08-15
对贫富本质的认识07-14
考研政治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07-18
认识标准再沉思07-24
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的论文04-15
对数学本质的一点认识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