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过年的吃食

时间:2023-04-30 23:11:17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那些与过年有关的吃食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看重的传统佳节,也称过年。中华文化,说白了就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就是靠“民以食为天”这种最富特色的文化来维系着。因此,食物堪称过年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北方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民谣不仅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更反映了中国年文化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当然,在中国,过年的食文化也有地域之分: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和汤圆。而各种地域特色浓郁的符号化吃食,也堪称过年餐桌上吉祥喜庆的经典。

●饺子当元宝

成都姑娘刘丽昆嫁到天津已经有五个年头。如今她早已入乡随俗,习惯并喜爱上了在除夕晚上吃美味的饺子。而且每次吃到饺子中的幸运硬币,还不忘跟老公得意地显摆一下。

北方人为什么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的时候吃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喜庆团圆。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意为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无分贵贱。

在清朝乃至民国,水饺又叫“煮饽饽”。不仅平民百姓,连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把三十晚上包饺子当成不可省略的礼仪。年三十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格格全召到殿上,十二点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而光绪皇帝夫妇来给她拜年时,慈禧也会赐给他们饺子享用。至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乡下的赶车汉子,老婆也会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

饺子有馅,这样也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而在大年初一早上将面条和饺子同煮,这叫做“金丝穿元宝”。 大年三十的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正如现在许多中国人,假如不看春晚,会若有所失是一个道理。

●吃年糕,年年高升

春节吃年糕,是我国南北方共同的习俗。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

说起来,年糕原是汉族的节令食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是吴国的国都。当时吴王阖闾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命大将伍子胥构筑高大的城池。建成之后,吴王大宴群臣,伍子胥却面色凝重地告诉自己的手下人,“我过世之后,倘若吴国遭遇饥荒时,你们可带着百姓去东门下掘土,那里囤积的粮食足够百姓们挺过灾难。”

伍子胥死后不久,越国大破吴国,灾民遍野。大家根据伍子胥生前的指示去东门下挖掘,这才发现城墙的基砖是用糯米所做,于是饥荒得到了彻底的缓解。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这一习俗后来传到全国各地,并流传到了今天。

年糕主要用蒸熟的米粉经舂捣等工艺加工而成。如今,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在塞北,农家习惯将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江南,人们喜欢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条形或砖块的水磨年糕。北京人爱吃江米制成的红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爱吃黍米年糕,山东人多吃红枣黄米年糕,海南人则爱吃含糖量极高的年糕,还有些地区爱吃咸味年糕。上海人则更是把年糕做到了极致:螃蟹炒年糕。螃蟹的鲜香,通过滚烫的汤法,浸透了切成薄片的年糕。有人说:吃螃蟹炒年糕,打你耳光也不放。不信的话,您也试试?

●甜甜蜜蜜八宝饭

说起八宝饭,这款传统甜食可追溯到周武王在八位贤臣的帮助下,推翻了殷商王朝的时候。在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会上,御厨用八种珍品制成八宝饭,犒赏八位有功之臣。后来它一直被视为宫廷珍品,供历代权贵所享用。

据说西太后慈禧很爱吃八宝饭,而当时的御膳房里有位肖代师傅擅长做八宝饭,很讨西太后的喜欢。后来,肖代遭人暗算被逐出清宫,流落江湖。八宝饭的制作方法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八宝饭是以糯米和八种干鲜果品为主料蒸制而成。对于几乎所有上海家庭来说,八宝饭是过年餐桌必备的食物之一。作为一道应景食物,一口热软的糯米夹着细腻的豆沙,含在嘴里,甜甜糯糯,八宝吉祥,人们更希望来年有个甜蜜的好兆头。

●团圆吉利吃汤圆

宋朝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人们叫它“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它改称为元宵。辛亥革命后,窃国大盗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因忌“元宵”为“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l913年元宵节前严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在我国传统的农历大年,吃汤圆已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一直以来,它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美满、甜蜜的美好愿望,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上一碗汤圆,才算过完了春节。同样吃汤圆,南北各地也不尽同。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北方人习惯正月十五吃汤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也算过年的完美收官。可见着力点一个在开头,一个在收尾,习俗各有不同。

●吃春卷,发五脏之气

春卷具有迎接春天之意,是不少人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据说在唐朝以前,每到立春日,家家户户都用面粉做成一种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菜、水果等,赠送给亲友,取名为“春盘”,是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渐渐的,春盘又演变为春饼,成为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的春日餐桌必备食物。在此之后,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春卷的做法并不复杂:用烙熟的圆薄饼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至于品种,则有韭黄肉丝春卷、荠菜春卷、豆沙春卷等。

●发糕,大发财源

关于发糕的来历,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拌米粉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眼看着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急得直想哭,可是她不敢声张,怕遭到公婆的责骂,只得把沾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拌好放在蒸笼里蒸。谁知由于酒糟的发酵作用,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微微的酒香。于是,大名鼎鼎的发糕就此流传开来。

作为民间的传统小吃,发糕的这个“发”字既体现出面食的特点,又代表广发财源的意思。以糯米蒸出的发糕特别松软可口,这样吃起来味道也格外清香。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发糕也是过年时人们喜欢吃的一道喻意吉祥的点心。

●富贵鱼,吉祥有鱼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鱼同样是吉祥的代表,就像这道面食的名字一样,象征着年年有余、富贵吉祥的好意头。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过年时都会制作这种造型精巧、味道又很独特的面点。虽然用面做成的小鱼没有艳丽的色彩,但却造型独特,尤其是鳞片和眼睛更是形象生动。

●红果包,红红火火

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天津人习惯把山楂称为红果,过年吃个红果包,就为图个新年里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掰开红果包的瞬间,香甜的热气飘散开来,吃起来也格外酸甜可口。

【那些与过年的吃食】相关文章:

乌龟吃食作文11-15

小鸡吃食作文12-20

蚂蚁吃食物04-30

描写公鸡吃食的句子04-29

小仓鼠吃食作文04-30

孔雀鱼吃食作文04-30

过年那些事作文02-05

过年那些事儿作文02-05

过年那些事儿作文12-12

过年的那些事作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