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为戏剧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特点

时间:2023-04-30 06:08:1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作为戏剧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特点

摘 要:戏剧类稿件的编辑加工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些专业特点是我们从事戏剧类稿件编辑加工时所必须了解的,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专业知识才可能完成好专业编辑的工作。这些专业知识比较细碎,只有多积累、多学习才能掌握。   关键词:戏剧出版;专业特点;编辑加工   本人在戏剧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故对戏剧专业类的稿件加工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这里做一个浅谈。   戏剧专业类稿件,尤其是戏曲专业的稿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有近千年的历史,就是从成熟期来讲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和文人几百年积淀的文化成果。因此她有一套自己很独特艺术规范和艺术体系,这对一个非戏曲专业人来说是一门非常深且广的学问。作为戏剧出版社的编辑如果对这些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难对戏剧专业类稿件,尤其是戏曲专业类的稿件进行很好的编辑加工的。   中国传统戏曲在世界戏剧艺术范畴内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她的审美体系和艺术体系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所不同。   首先,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体系和西方的不同。这种美学体系是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中产生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是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的追求形似,而是在基本形似的基础上,极力的追求神似。这种美学观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也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中国人受孔子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做事不能做的太满,要中庸,要适度。因此中国的传统艺术都不把作品做的太满,不管是书法、绘画、诗歌、戏剧都把写实做为一个基本要求,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神、提炼本质上。形式上则追求空灵、自由给观众、读者以最大的自由想象空间。让观者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哲学理念以及人生感悟去创造、去发挥、去完善艺术作品,让每个观者都成为这种审美体验的参与者,同作者一起共同完成这一美好的审美过程。   在这种审美体系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戏曲一直以虚拟法则作为戏曲的主要处理手段。在这种虚拟的处理手段的主导下,中国传统戏曲剧本的创作就不会对场景、道具、布景等用太多的笔墨,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表现人物内心、事件冲突以及作者的善恶判断上。因此,中国传统戏曲剧本在对舞台的空间及时间的处理上是十分自由灵活的,是完全通过虚拟的手段让舞台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流动的有弹性的,在观众认可的情况下完全由剧作者进行假定的。这种自由松散的剧本结构看起来不如西方戏剧的剧本那么结构严谨,但这正是中国独特的审美体系造就的,所以作为戏剧出版社的编辑在编辑加工戏曲类剧本时,就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体系。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这种虚拟性要有一定的了解。不能简单的以西方戏剧的剧本结构特点来编辑加工中国传统戏曲的剧本,强行将独具中国特色的戏曲剧本改成类似西方戏剧的剧本,这就完全抹杀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东方审美趣味了。从剧本的整体结构到人物的设置到具体的场景、情节,都应该考虑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这种独特的审美特点,这样在加工戏曲类剧本等文学作品时,才能既很好的保留剧本本身的艺术特点又能对作者的不规范、不完美之处,进行恰当、合理的编辑加工,达到帮助作者完善作品、提高作品、美化作品的目的,而不是盲目的对作者的作品乱施刀斧,改变作品本身的特点。这对戏剧出版社的编辑而言既是专业特色也是专业基础。   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是在民间露天演出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此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过多的依靠舞台条件和舞美道具装置来表现剧情内容。因此中国戏曲的舞台表现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最大限度的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来表现剧目的内容和情景。在常年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特定的表演程式和行业术语。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戏曲的所谓综合性就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因为具有综合性,所以戏曲的行当很多,形成了很多行业术语。如戏曲常用的术语有:总讲与单头、关目、收煞、科诨、当行、本色、家门、题目正名、诸宫调、高腔腔系、昆腔腔系、帮子腔系、皮簧腔系、正调、反调、欢音、苦音、五音四呼、文武场、锣鼓经与锣鼓谱、表演程式、科介、上下场势、抄过场、打背躬、趟马等。这些专业术语都与日常用语有较大区别,如不搞清是很难理解的。比如:1.总讲与单头:“总讲”亦称“总纲”或“讲纲”,载有全部角色唱词、科白的脚本。“单头”,或称“单片”、“单篇”,则是某一角色的唱词和科白的抄录本,供演员使用。2.关目:泛指情节的安排和构思。3.收煞:论述戏曲结构的术语。指结尾的处理。4.科诨:又称插科打诨。“科”是指滑稽动作,“诨”是指滑稽语言。5.当行:戏曲评论用语,是指戏曲创作行家。6.本色:古典戏曲评论用语。意为本然之色。7.家门:戏曲术语,作为全剧的开端,通常第一出标题叫家门。8.题目正名:是指元明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9.诸宫调:北宋时兴起于民间的一种说唱伎艺。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轮递歌唱,故称诸宫调。10.高腔腔系: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都属高腔腔系。11.昆腔腔系:昆腔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声腔。昆腔传入各地后,便与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腔腔系。12.梆子腔系:戏曲声腔系统,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13.皮簧腔系: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皮簧腔系。14.正调、反调:板式变化体戏曲剧种所用的音乐术语。指同一种声腔,由于乐器定弦法的改变,而形成为两种互有区别又互有联系的板式系统。15.欢音、苦音:中国西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普遍应用的音乐术语。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16.五音四呼:传统戏曲演唱要求“审五音、正四呼”,是为正确表达字音所用的方法。17.文武场:戏曲乐队中弦管乐部分称为文场,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合成为文武场,或称“场面”。18. 锣鼓经与锣鼓谱:戏曲打击乐器锣鼓的谱式。是将打击乐中各种锣鼓点子的音响以口头模仿诵念,如僧侣诵禅经。19. 表演程式: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术格式。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皆有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20. 科介:戏曲中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21. 上下场势:是指戏曲演员上、下场时,运用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突出角色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包括身段、工架、神情、气势和姿态等。22. 抄过场:戏曲舞台调度程式,俗称“抄过儿”。在戏剧情节不中断的情况下,另用两组戏剧人物各从上、下场门分头出场,自舞台两侧经台口交叉疾走,再同时分头下场,叫做“抄过场”。23. 打背躬:戏曲常用表演手法。指剧情发展中有二人以上同时在场,其中一人在暗自思考或评价对方言行时,用来表达其内心活动的唱、念或表情、身段。24. 趟马:戏曲中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程式。这些行业术语有的看字面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有的则很难从字面理解,不专门的学习是很难弄懂它们的意思的。   演员的表演程式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的锤炼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和境界,是检验演员表演水平的一个标准,也是观众欣赏演员表演的一个参照系。这些程式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来命名。如:云手、过桥、打出手、兰花手、卧鱼等。对这些表演程式的术语也必须了解清楚。   对于戏剧出版社的编辑来说,戏曲行业的这些程式名称、行业术语等都应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审读戏曲专业类稿件时对稿件的整体和具体内容有个正确的把握和认识,不要因为对行业术语的不了解而造成错误的理解稿件内容从而错误地编辑加工别人的稿件。同时只有在准确理解稿件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很好的编辑加工处理稿件。   总之,对于戏剧出版社的编辑而言,只有掌握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并有较广泛的戏剧知识,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戏剧专业类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

浅谈作为戏剧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特点

【浅谈作为戏剧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特点】相关文章:

出版社编辑辞职信04-26

浅谈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04-27

浅谈DVD功能特点及应用04-29

浅谈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培养04-29

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05-01

浅谈英语幽默的特点和功能05-02

浅谈SMA混合料的组成特点04-27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与翻译04-28

浅谈基层植物检疫工作的特点、现状与对策04-27

浅谈编辑素质对期刊质量的影响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