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看”陶渊明

时间:2023-04-30 05:59:52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看”陶渊明

  “小看”陶渊明

“小看”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于乱世之中逃避世俗,独居南山赏菊。道家思想在他心内早已根深蒂固,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心为形所役”,表明自己出仕是迫于生存的无奈。闲云野鹤的生活向往从未消失,并时时唤醒他身在仕途心在野的痛苦,他常常梦寐以求的幻想着过那理想中的生活。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辞官归隐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认为,即使是不为了那“五斗米”,归隐也是他最终的选择,因为理想的幻灭比任何外在的遭遇更让人难以承受。

  虽然他的思想在那个急功近利、征伐权谋趋于白热化的时代及以后百年间,都很少有人赞赏、喝彩。但他仍一如既往,渴望自由,渴望解脱,上任彭泽县令八十一日后做出决定,最终淡出世俗的不屑与鄙视。“猛士固常在”,他是一个真正的追逐自由的猛士。

  当然,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文人,或多或少是会带有一些乐天知命、安于享乐、消极处世的思想,这是学者们所大加批判的对象。对于陶渊明,这种思想更明显,我们很容易从他的诗中读出来。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积极入世,救民于水火的大力倡导相背离,这恐怕也是他前期“声名不显”的重要原因。乱世需要人才,产生人才,重视人才,特别是魄力十足,指挥淡定,通晓阴

  谋权术的人才,于救国救民才有希望。晃晃如渊明者,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连自己生存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又怎么顾及别人呢,这与“不为”是有极大的区别的。但文坛少不了他,宋欧阳修盛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尔”,王安石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苏东坡更是在《与苏辙书》中概叹:“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东坡先生积极入世,颠沛一生,最后只好以一腔幽怨化诸笔端。试想,一个在政治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得意忘形”的苏东坡能够取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成就吗,最多也不过是“十年”这样的伤叹。这样的陶渊明也不可能留给后世人《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饮酒》、《归园田居》------等等经典智慧的文学财富。

  我历来对总想弄个什么什么排行榜之类的感到诟病。特别是像文学这种既抽象,又极具影响力的能洗涤人心灵的东西,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显得更加模糊。我们常常教育后代说,文化、文明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却总在不经意间踏入高低贵贱相争的“陷阱”。

  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于内心处都有自己的排行榜。人们因其个人立场、经历进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

  值观,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自然只能从这些方面出发,这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规则。如果一部作品,即使是学者专家们普遍认为的低水平之作,只要读者能有所启发,心灵能被洗涤,并被它所感悟,那么它应该就可算作一部成功的作品,因为它已经达到我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假如读者再进一步的认为,这是他读过的最有意义的或是最让他感动的作品(这也没什么不可能),那么,这部作品就肯定会荣登他的“一流书籍排行榜”,当然,这都是只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待的。

  因此,无论陶渊明写过多少诗,无论他的诗多么的清新淡雅,无论唐宋文坛领袖们如何的推崇,也无论现代的学者,媒体怎样的宣传,在许多人的心中,陶渊明并不是真正学者们倡导的那样是汉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但我们应该承认,他的确是一个一流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很优美,曹操的抒情诗慷慨而有激情,曹植的叙事诗显得意气风发,还有其他诗人的一些诗篇也很让人欣赏。

  所以,无论是诗,异或文,其优劣存于读者的心间,而非专家们的评价。

【“小看”陶渊明】相关文章:

别小看我作文08-09

陶渊明作文03-06

陶渊明的悲剧04-30

陶渊明作文07-21

`` 不要小看简历中的求职目标 :04-27

盘点中国最被小看的大学06-19

陶渊明作文(实用)05-10

走近陶渊明作文07-13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12-01

陶渊明作文(优选)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