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习概况】
为配合土壤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
土壤地理学实习目的
。我们在罗献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2013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马山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大明山地区的土壤的主要类型、性状特征及分布规律。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实习时间地点】
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
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
五.【实习内容】
(一)大明山概况:大明山,是广西弧形山脉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中部偏西,红水河和右江之间,上林、武鸣、马山3县交界处,跨越武鸣(西南坡)、上林(东北坡)、马山(西面)和宾阳(东面)四个县,西坡较陡,东坡较缓,西北─东南走向,长约60公里,宽约25公里,与东面的大瑶山等合成广西弧形山脉。北回归线通过大明山区。山体海拔最高为1700多米。山脉北段地层以泥盆系砂岩、砾岩为主,南段中部为寒武系砂页岩,两侧为泥盆纪的坚硬砂岩,往外则为石炭纪石灰岩。
大明山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大明山地处北回归线,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种珍稀生物,特有物种及古老的地层,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物宝库。
大明山为广西中西最重要的水源中心,发源于大明山的大小河流共33条,年降雨量在2600mm左右,是广西山字形山脉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大明山山高林密,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景观和气候,是广西水盐涵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从大明山土壤的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环境分析,北坡属于中亚热带,南坡属南亚热带。土壤类型的发生分类与气候带密切相关。
(二)6月16日我们跟随罗老师在大明山西南坡麓地带(海拔220m左右)对赤红壤进行观察。
(1) 剖面的设置、挖掘和观察:选好地点开挖,一般挖成 12米的长方形垂直地面的土坑,其深度因土而异。观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动,以免影响观察。观察面应该向阳。剖面挖就后,先安置好皮尺,再按形态特征自上而下划分层次,逐层观察和记载其颜色、质地、结构、孔隙、紧实度、湿度、根系分布、动物活动遗迹、新生体以及土层界线的形状和过渡特征,
管理资料
《土壤地理学实习目的》(https://www.unjs.com)。接着根据需要进行pH、盐酸反应等的速测。最后自下而上地分别观察、采集各层的土样。(2):赤红壤土壤剖面分析
气候:亚热带气候
母质:砂页岩
土壤层次:可分为A层;A/C层;C层;但是B层不明显。
土层深度: A( 0-15cm) ; AC (15-54cm) ; C(>54cm)。
土壤紧实度: A松软 ; A/C紧实; C很紧实。
土壤酸碱度(ph值):A 4.4; A/C 5.2; C 6.0.
根系分布量: A粗、多 ; A/C细、少 ; C 很少。
动物活动深度: A无 AC有蚂蚁 C有蚯蚓
(3)赤红壤成土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此处不能由颜色分出层次,根据C层有岩石颗粒,岩石的磨圆度小可以知道此处为C层,并且赤红壤属于原位残积。C层以上有明显的A和C层的特征,所以为A/C层。A/C层以上是A层。由于降雨量大,砂页岩砂性大,孔隙度大,水分移动强烈,淋溶程度大,所以很难有淀积层的出现。雨热同季,形成高度的风化,盐基离子已经淋溶掉了,剩下铁铝氧化物,所以呈现酸性。铁铝氧化物在大量降雨的作用下,不呈现红色而是呈现偏黄色。深层土壤有蚯蚓分布,表明土壤有机质比较丰富。赤红壤的粘粒含量很高,质地粘重,但由于氧化铁和氧化铝胶体形成的结构体,致使土壤的渗透性还比较好,滞水现象不严重。
赤红壤区土壤养分和酸性次于砖红壤,强于红壤。其地带性植为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可种植龙眼、荔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首乌、杜仲、灵芝、三七等,大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为我国冬季蔬菜的产
(三)6月17日我们在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村的弄拉自然保护区对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进行观察。
(1)棕色石灰土剖面分析
气候:亚热带气候
母质:石灰岩
土壤层次:可分为A层;B层;C层。
土层深度: A( 0-25cm) ; B (25-39cm) ; C(>39cm)。
土壤紧实度: A紧实 ; B比较紧实; C很紧实。
土壤酸碱度(ph值):A 5.6; B 6.8; C 6.0.
根系分布量: A 细、多; B细、少; C 基本没有。
动物活动深度: A无 ; B无; C无。
(2) 棕色石灰土成土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为低矮的石灰岩山丘区,以中国广西西北部及北部石山地区面积较大,常见于山麓坡地或微呈起伏的山间谷地。周围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它是亚热带石灰岩的古老风化壳,因遭受强烈的淋溶和生物风化过程而发育形成的黄棕色或棕色土壤。
棕色石灰土土壤剖面呈A-B-C型,色棕粘重。由于排水良好,碳酸钙淋溶作用较强,一般剖面上部已无石灰反应。土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低于黑色石灰土,暗灰棕色,团粒结构较明显,质地粘重;向下为棕色心土层,块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体表面有光亮胶膜,有时还出现细粒状铁锰结核。粘土矿物以蛭石与高岭石为主。氧化钾含量约0.49—0.82%,游离氧化铁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