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份成都糖酒会上白酒大王五粮液树起“纯粹欧洲”的大旗到4月初法国卡斯特在北京与东海鑫业公司结盟,宣布原装进口葡萄酒正式进入中国,一系列震撼性的举措在葡萄酒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葡萄酒业:理性面对,莫慌张
。此番洋葡萄酒强势进入中国,可谓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第二次对国内市场的全面“围剿”。这些洋品牌们在十多年的观望、试水和总结得失后,摆出了志在必得的一副架势,信心十足的飘扬过海登陆中国。
这些强势洋品牌的出现会对国内葡萄酒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民族葡萄酒企业该如何守住阵地,奋起迎战?广大消费者是否会“崇洋媚外”而导致国内葡萄酒品牌出现颓势?进入中国市场的这些洋品牌能落地生根吗?这些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记者就此与业内的营销专家、生产企业的领导们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面对,莫慌张”的主张。
对决的序幕正式拉开
中国的市场是全世界的,反之亦然。
对于市场竞争趋于饱和状态的欧美一些国家来说,庞大的中国市场在他们眼中无疑是一块“肥肉市场”而虎视眈眈了多年。随着各种市场壁垒的打破,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时机显然已经成熟,于是国际上一些强势品牌大规模的捷足先登已成必然之势,这也预示着中外葡萄酒品牌在国内市场对决的序幕正式拉开。这是市场竞争中正常的一种表现,也是难以避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洋葡萄酒的大势进军,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格局将很快改变,但分出胜负则需要3-5年的时间。
一个新进入的品牌在陌生的市场上形成知名度较高、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品牌需要时间(哪怕这个品牌在自己当地市场已经是强势品牌)。在稀缺经济时期最容易催生“民牌”,从而产生名牌,而如今稀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产销早已呈倒挂之态,消费者对一个新品牌的认知时间明显将拉长,所以一个品牌要扎根新的市场需要3-5年的时间,
管理资料
《葡萄酒业:理性面对,莫慌张》(https://www.unjs.com)。经历过“水土不服”的洋品牌商们,他们不会再犯重蹈覆辙的错误,而是采取了曲线运动的战略,先与中国本土巨头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结盟,借以提升和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张力,然后寻找合适的经销商共同发力,利用本土强势经销商的网络渠道抢占市场份额,卡斯特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之一。
开门纳客,不急不躁
从2005年开始,洋葡萄酒品牌开始从终端的星级酒店开始与经销商结合,本土品牌与洋品牌开始产生碰撞,这标志着真正的对决开始了。
洋葡萄酒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首先必须迎合和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随着洋葡萄酒品牌商与国内经销商团队的融合,文化的交融,人才的流动,记者认为,虽然增值连(供应链),业务渠道、品牌运作方面存在着中外不同,但国外品牌商在了解国内市场后(卡斯特和张裕互借品牌认知度再与北京东海鑫业公司结盟就是最好的一个明证),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入本土市场,迅速抢占国内葡萄酒高端消费市场,从而彻底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
但新天国际葡萄酒营销总部金炜总经理认为,葡萄酒产业越发展,市场越成熟,中低端价位的量就越大。消费者成熟后,追求价廉物美的产品将成为一种必然的主流。
他指出,未来的葡萄酒市场不可能成为高端酒的天下,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只会消费中低价位的产品。换句话说,中低档产品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首选对象。洋葡萄酒要制定合理的价位,进入大众主流消费市场。好比中国的彩电市场,中外品牌进行了十多年的竞争,结果本土彩电品牌还是站稳了脚跟,在中低端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手机市场上,国产品牌就处于了劣势,这就说明,想要在中外品牌公开竞争的舞台上取胜,必须懂得如何掌握市场游戏的规则,并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亲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