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格理论的“自我观”剖析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自我”在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多地被当代心理学家所接受,也许除了传统的行为主义者以外,从联想主义、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作为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无不把自我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西方人格理论的“自我观”剖析

。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论学派无不是从自己的理论观点出发来诠释“自我”。他们不仅用自我来定义与描述不同范畴的事物,有时又用不同作词如Ego(自我)、Self(自身)、Prorium(统我)、Creative Self(创造性自我)……等来描述同是关于自我的事物。它们互不沟通,甚至相互矛盾,随意性之大令人瞪目结舌,对自我的认识也就显得扑朔迷离。本文试图从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实质、自我的自觉性与自我的存在性四个常引起的问题出发,对西方人格理论的有关自我的论述作一番分析,以使我们对自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自我的形成:先天性还是先后性

    弗洛伊德1911年《关于心理机能的二条原则的系统论述》,提出了自我本能的概念,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内驱力,从属于性本能。在他看来,自我本能就和性本能一样,也具有欲望,追求自身的满足。如自恋就是自我本能欲望一种表现,这种满足自恋的行为被称为“自体性欲满足”。尽管20年代以后他的自我心理学思想有了重大发展,他不再把自我看作简单的本能力量,而是看作人格三部结构的一种组成部分,逐步增加了自我的重要性,但在他看来,自我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的能量仍然来自本我,“本来要求什么,它就得到什么”。

    哈特曼把自我从本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管理资料

西方人格理论的“自我观”剖析》(https://www.unjs.com)。把自我与本我看作是从同一先天禀赋——“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存在的二种心理机能。这一修改尽管认为自我的起源和本能一样具有先天性,但自我与本能是彼此独立的,自我是自立的。埃里克森接受了哈特曼的观点,把自我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但他突出了社会文化的因素在自我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自我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方向发展。在自我中除了遗传的、生理解剖上的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文化和历史的因素。他把自我放在时间和空间的架构之上。他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质,就是自我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取得与社会的协调、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尽管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但他关于自我的认识与弗洛伊德已有了即使不是本质的,也有了十分巨大的差异。

    社会学习论者如班都拉也谈到自我,他们把“自我”看作是个人心理过程的一部分,只是用来解释认知过程的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切人都生活在他的主观世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这种主观世界仅仅是他们才能知晓的。这个主观世界被称为现象场。而自我仅仅是现象场中在内容上与个体自身明显有关的一部分,它是由现象场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婴儿早期的现象场,是一个混乱的、没有分化的简单的整体,以后逐渐通过语言中介,他开始自觉到他的整体经验中包含着“自我”这部分经验,这部分现象场分化为自我。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

    以上分析表明,自我曾被作为一种本能或曰它产生自一种先天基质,然而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心理学家更重视它的独立性、社会性,更倾向于强调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或仅仅是把它作为描述个体有关自身经验的概念。这些都毫无疑义地强调自我发展的趋势,是强调自我发展的后天性。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