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连续看到富士康的两条新闻:一个是他们从上海一家公司手里购买了一套手机软件,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一个是将内地生产线员工(包括作业员,线长及组长)的薪资上调30%,以助挽留及招聘员工,本月1日生效,
加工资还是装软件 评富士康脱困之道
。前者是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后者是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二者背后,则是富士康力求让企业尽快脱离困局的急切心情。富士康悲剧的背后,是全球IT产业链日渐成熟,代工厂商的利润被压缩到极限。这要求所有流程都能流程化、机械化,就算有些环节必须要人来操作,也要把人变成机械。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当悲剧一被媒体放大,会让员工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我也跳,就会被人关注,富士康就会被全社会谴责。于是,跳楼成为那些人对富士康的报复,竞相效仿。
以苹果公司跟富士康的代工合作为例,苹果公司会直接从零配件供应商那里采购好原材料,然后交给富士康进行组装加工。这样的结果是,原本富士康能够从零配件供应商那里通过压低价格,然后溢价上报给苹果公司,从中赚取部分差价,弥补自己在争夺苹果公司代工订单时刻意压低的利润。现在这样的如意算盘却不好使了,苹果公司利用富士康等代工厂商的这种心理,一方面压低代工价格,一方面釜底抽薪自己联系零配件供应商,再次通过招标压低价格节约成本,从而保障苹果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利润。这样一来,富士康的利润空间就彻底被压缩到极限,只得转向去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悲剧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富士康迫于压力宣布加薪,其后果是代工成本上升,进而失去竞争优势,再加上跳楼事件带来的毁灭性品牌打击,极有可能会失去苹果、索尼等上游厂商的订单,导致营收大幅下降,然后只得宣布裁员,
管理资料
《加工资还是装软件 评富士康脱困之道》(https://www.unjs.com)。这对富士康数以十万计的员工们,并非是想要的结果。对于富士康,有媒体创造了“精神血汗工厂”的新名词,个人觉得颇有道理。苹果的乔布斯说,富士康不是个血汗工厂,他们有食堂和游泳池。对一个工厂来说,这是很不错的。然而员工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需要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需要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从而认可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是食堂跟游泳池所无法满足的,必须让员工得到心理上的抚慰。
后、90后是现代大城市中新生代打工族,他们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工作后面对比较浮躁的社会情态,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打工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打工族易为尘事所困、所扰、所惑、所累。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梦想尚待实现的打工者产生挫折感。加上工作单调机械、人际关系复杂、婚恋失意受挫等,一些人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在缺少亲情抚慰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各种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途径,就会有如公司员工描述的那样“住在同一房间互不认识,倍感孤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世感,出现极端行为。另外,自杀是会心理传染的,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人很可能会效仿。这一点,从富士康附近的医院也得到证实,平时就诊的患者大都为大学生,且大都为来自农村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因而个人宁愿相信,富士康试图通过购买手机软件,加强员工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传言属实。如果真如媒体所言,有一种手机软件能够在不需要移动网络支持的条件下(富士康规定员工不允许在园区使用手机),让员工彼此之间自由交流沟通,一起相约玩玩三国杀、看看世界杯等等,觉得心情低落烦躁的时候能够以匿名方式向医生咨询,及时得到疏导解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客观地说,对于富士康的种种努力,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血汗工厂”在中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是因为富士康的这场悲剧,让这个事实以一种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化方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对于那些带着悲愤逝去的人,祝他们早日安息!对于尚未被关注到的一直在隐忍的人,我们应该指明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