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为什么不幸福呢?或许你能说出一堆的答案,让我们来听听心理学家的解答,
幸福的尺子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大环境确实让很多人丧气:
CPI同比、环比月月上涨,老百姓个人收入增幅远低于物价增长;靠工薪,房子买不起,书越读越贵,死得起病不起,吃餐牛肉也要精打细算了
1. 社会比较理论
"幸福就是我买苹果四代,而你买四袋苹果。"
幸福是比较出来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我们的幸福感觉来源于与周围人的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就会感到幸福。幸福的、乐观的人常作向下的比较,从而"知足常乐";而感到不幸的人,悲观的人常常既作向上的比较也做向下的比较,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感到痛苦。
2.目标理论
"幸福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温馨的小家。"
幸福就是能达成心愿,目标理论提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是否成功,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的人,他们要更加的幸福。研究指出,当你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就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更容易让人感到幸福,
管理资料
《幸福的尺子在自己手中》(https://www.unjs.com)。3. 期望过高(期望理论)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一个人评定自己幸福不幸福,总是有一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若是事物符合你的期望和想像,就容易感到幸福,反之,则容易感到不快乐。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对生活有过高的期望和想像,从而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就像我们常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期望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出入越大,我们越容易感到不满。
4. 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幸福就是想笑的时候还能笑出来,想哭的时候也能放声哭。"
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贫穷富贵,总是很容易快乐;还有一些人,就算是事事顺遂,物质优渥,也不一定满意。研究发现,人格特质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人格和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人的幸福感。不同的人格特质决定人们在相同情境下的不同的行为反应,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发生时就能产生更强烈的幸福感。
5.适应和应对理论
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应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性行为、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积极意义、对事件进行积极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以及寻求帮助等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莫小棋:我的幸福没有迷途
幸福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