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一首歌,心境随之起伏,恍了神,被几个字戳中了心,灵魂出窍,或是黯然神伤……这样的经历,可能许多人都有,
幸福是不再听伤神的情歌
。伤神的人总爱听伤神的歌,让歌中的情绪陪伴着自己。当我们得到了幸福,或许就不再听伤神的情歌。为什么我们会被歌曲打动?
被一首动听的歌曲打动,是身体和精神的合谋。
心理学家兰格说,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情绪产生最初的原因,也是真正的原因。后人的研究修正了这一看法,认为假如现有生理唤起是一回事,但最终被定义为是何种情绪,还是要经过记忆和思维系统,来最终确定人们自己对生理唤起的认知。
所以,根据以上理论,在听音乐时,心跳与音乐的节奏发生生理共振,心跳的频率被改变,血流量发生了改变,这种生理感觉流经储存在大脑中的情绪经验,最终被我们定义为某种情绪。
有时听音乐,尽管是没有一个字的纯音乐,我们仍会感觉到悲伤、平静、激动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就这样,想起了某件具体的事情,某个具体的人。这是因为声音的音高、音强、速度和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这五种属性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触发了联觉。
好比一开始声音很低,其次很强,感觉很有气势,最后就是要有波浪型起伏,让人觉得和大海的特性吻合,于是听音乐的时候,心中就出现了大海的意象;
再比如一开始连续不断的低音、长音,后来则越来越高,旋律也越来越缓,这种不断鲜明的特点,也许会让人想起黎明前的黑暗,随后逐渐变得光明的模样。
虽然纯音乐本身只是一段声音的集合,不能表现明确、具体的视觉对象,如家具、水果、长相,也不能表现特别抽象的概念,如博爱、平等、经济、法律、则政等,但因为联觉,音乐却被我们每个人听出了不同的意思,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或者某些具体的概念,于是我们感受到更清晰、强烈的情绪。
所以其实,打动我们的不是曲子本身,而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而且,尤其是当旋律配上了词,配上了歌手深情的声音,我们对于歌曲的感悟便更具体、深刻。
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叫做“镜像神经元”。它们在我们看到或者听到某种动作时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模仿刚才那个动作。好比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打哈欠,不需要多久,我们也被“传染”了,便是镜像神经元模仿了打哈欠的动作,然后通过脑内相关部位信息的处理,你以往打哈欠时的感觉被提取了出来,于是你也感觉到了困,你就真的打了个哈欠,管理资料
《幸福是不再听伤神的情歌》(https://www.unjs.com)。仅仅是看到“哈欠”这个词,一个镜像神经元发达的人,也会有打哈欠的欲望。
审美心理学家Lipps说,了解他人的情绪,是通过对他人动作的内在模仿开始的,“当我看着一位表演特技者在走钢索事,觉得自己就在他体内。假如我是他,我会很害怕。”
音乐便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聆听他人演唱时,镜像神经元系统让我们的脑袋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哼唱”,并因为下意识的这个模仿,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歌曲里的情绪和情感;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歌词的时候,我们会想象自己身处歌词中的情境,体会到歌曲的氛围,主动代入自己的人生经验,然后就这样被感动了。
为什么不幸福的时候,喜欢听伤感的音乐?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及时地表现人类内心感受。当语言匮乏时,音乐就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言说人无法言说之物。
? 那些情与爱的纠缠与是非
暗恋的辛苦,恋爱的不精彩,被抛弃的痛苦,抉择的艰难,结局不能如愿的无奈……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宣泄心中的情感。流行音乐中的那些情感,被声音的艺术细细白描,让我们身临其境,那些歌词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着旋律,轻轻哼唱,那些压抑的、无法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安全的出口。
? 爱情的力量和成长的宣言
流行音乐的追捧者大多是年轻人,这是巧合么?
弗洛伊德说 “一个人从青春期起就必须致力于摆脱父母的束缚,只有当这种摆脱有所成就后,他才不是一个孩子,而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开始追求独立、梦想自由。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不甘心处于被统治地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惊异地关注这个世界,自恋的人格使他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吸引社会的关注。
而爱情则是体现自我存在的绝佳方式。当渴望自己的力量,羽翼却未丰满时,情歌中所吟唱的爱情极富张力,充满力量,让青春期渴望成长的孩子们心驰神往。
另外,爱情也是成人的仪式。当一个人开始专注于爱情,其实也是在做一番离开原生家庭的努力,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反叛自己的家庭时,爱情或许正是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独立宣言。
? 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不完美
当一个孩子长大了,看到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看到自己也身处这些问题之中,内心产生了迷茫和无奈。
此时,情歌呼应了我们的迷茫,它就像是成人世界的童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超越了这些迷茫,让我们产生更多的领悟;情歌也呼应了我们的无奈,轻轻的抱怨,浅浅地批判,表明了自己存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