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学习。这是因为这些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读图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理解地理概念的原理。因此,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对着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原因在于初中阶段对地理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按照老师划出的重点像背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再加上地理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因此,多数同学的地理基础不扎实。为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对课本上的各种图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看和指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好一堂课上需自始至终展示的主图和随教学进程需不断更换展示的辅图。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指图要迅速准确,和语言能协调一致。不同类型的图,看和指的要求也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地图,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知识。(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通过对地图的看和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建立丰富的地图表象,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广泛的地理想象,加强学生有意义的理解记忆。如学习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的有关内容时,如果仅仅看文字,就不可能形成鲜明的空间概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但如果结合阅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弄清丰富区、贫乏区的分布及相对位置,就能找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的规律:东南部较为贫乏,西北部较为丰富。
2、对于地理统计图,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或图例)——看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面积或坐标点的位置,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其规律,从而来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如看“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明确温度曲线、盐度曲线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南纬60ο附近比北纬60ο附近的海域的盐度高,原因是南纬60ο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ο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大量淡水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3、对于景观图,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结构、色彩、组合关系以及时间变化等方面看和指。如:看一组天体的照片(土星、蟹状星云、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等等)了解土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
备考资料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https://www.unjs.com)。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尖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和中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从而证实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别。(二)读和写
在图上明确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后,就要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熟读、多写增强记忆力。如看“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将六大板块的名称反复诵读,然后在填图册上填写,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以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产生。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想和说
想和说实际上是一个分析过程。分析图上直接或间接显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动脑筋想,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它主要解决“为什么”。以揭示地理特征、地理关系、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看“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图”通过分析得知,高山地区由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导致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南北纬30ο---40ο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不同。
西岸——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夏季
东岸——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西岸——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冬季
东岸——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
因此,西岸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东岸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3、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如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上,分析最冷月均温热带在15度以上,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度以上,温带在0度以下,寒带最热月在10度以下。
4、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如对“城市化的进程图”分析其扩散过程,说明城市在空间上的数目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
5 、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相叠加,可说明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大多数著名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就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
(四)变和画
地理事物的产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姿态。要求同学通过辨认同一地理事物各种变换的图像,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地理事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以“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为例,引导学生分别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读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阴影所表示的夜半球范围等情况。
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等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如用简单的线条画“水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