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延伸 -资料

时间:2024-09-07 09:12:35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与死的延伸 -资料

  在经历了生死离别之后,你会忽然悟出生与死虽然天地相隔,但并非是两重天,

生与死的延伸

。它也并不是奈何桥般的无形阻隔,在我看来,仅仅是一扇门。门一打开,迈进去便是。世间的事本来是简单的,人们往往要把它复杂化,玄乎其玄。

生与死原本就是生命的不同历程而已,或者说不同的阶段。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隔阂,因为生者不知道死者,死者不知道生者,两者无法进行沟通,就像我们活着的人,如果没有沟通,也会产生许多隔阂和误读。

生,其实就是死的结束,死,也是生的结束;同样地,死,其实就是生的孕育,生,也是死的孕育。理解了这一点,生,你就不会狂喜,死,你也不会哀恸。一切物种莫不如此。人类由于智商太高,对于生与死注入太多七情六欲各种元素,而把生与死弄得玄之又玄。就个体的人来说,人们往往把生来死去看成投胎,来世或来生,增加些许神秘色彩,这只是不同的信仰而已。就整体人种、物种或宇宙而言,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才是根本。这是极其自然的事,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疑义。这就是永恒!

生与死的延伸 -资料



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常常把它看成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把它扩展来解读,生物物种的进化,说白了,就是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繁衍功能。生物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无休止的)而改变自身的机体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这里说的生物不是指单个生物或单个物种,而是地球上所有物种(包括人种,人种原本就是自然界物种的一部分)。过去和现在,有的物种绝迹了,并不值得惋惜。因为它们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必然要被淘汰,

资料

生与死的延伸》(https://www.unjs.com)。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少万万年前的恐龙类。环境的恶化,尤其是身躯的庞大食量巨大是恐龙灭绝的重要因素。跟恐龙同世纪的同是爬行类动物的鳄鱼就能存活至今,佐证了身躯较小比身躯庞大更具有适应性,当然还有其它的自然环境和物种本身的因素。在大千世界中,纷纷繁繁的物种群里,有一部分旧物种灭绝了,也会有一部分新物种诞生。当然,这要排除人为的因素。前提是旧物种的灭绝非人为所为,新物种的诞生也非人为的污染而形成物种的变异。如果有人认为不会再有新物种诞生,那么要问地球上第一支物种又是如何诞生的?所以说,地球上物种的生生灭灭和适时适地更替,原本就是一种自然法则,人们无须杞人忧天!人类应该关注的是千方百计保护环境,避免环境受到污染,维持生态平衡!

在地球上,人类也跟其他物种一样,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而分化出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体质和机能,从而带来了不同的思维和信仰、生活习俗和方式,对物质客观世界产生不同的感知和认知。不同的人种世世代代扎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正在努力去适应生存的自然环境,去创造自己的人文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假设有朝一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剧变,人类各个人种的存亡就看谁最能适应剧变的环境。但不论如何,人类人种以及地球上各个物种最终都能以新人种以及新物种出现在地球上。因为依据目前的知识,地球是最具备生物生存条件的星球。这是多少万万年的地球演变史已经告诉了我们,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概言之,生死皆有序,事事都随缘。

【生与死的延伸 -资料】相关文章:

天坛资料08-15

泰山资料10-20

苦难的历程 -资料03-13

树的故事 -资料06-01

梅花的品格资料11-14

成功语录 -资料03-13

婚姻的天条 -资料06-01

黄河介绍资料10-07

襄樊旅游 -资料03-13

清西陵 -资料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