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文化历史 -资料
我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
大闸蟹文化历史
。在长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我们的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而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至今还不敢吃河蟹。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们发现,在我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即中国有三大名蟹: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花津蟹;河北白洋淀河蟹——胜芳蟹;江苏阳澄湖河蟹——阳澄湖大闸蟹。
历史上,古丹阳大泽包括: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边地区一大片低洼湿地,面积近300万亩(15亩=1 hm2,下同)。这块湿地横跨苏南和皖南,呈三角形,号称河蟹“金三角”。在这三大名蟹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古丹阳大泽的“花津蟹”。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饕客们怎可错过这个大快朵颐的好时机,这不,吃大闸蟹的季节又到了!俗语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九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十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有关大闸蟹的饮食文化又成为了大家的话题。
何谓大闸蟹?河蟹也,但不是所有的河蟹,品种一定要是中华绒鳌蟹,个头一定要是三两以上。据说大闸蟹之名是有来头的:当时苏州、昆山一带的捕蟹者,在港湾间设置了闸门,闸用竹片编成,夜间挂上灯火,蟹见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闸,此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捕捉,故叫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久负盛名,附有“蟹中之王”的盛名,就在人们赶着吃蟹的时候最不能忘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大家都为能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沾沾自喜。如今各种菜系的.酒楼都推出阳澄湖大闸蟹菜肴,无论是粤菜馆、川菜馆、朝菜馆,但是天南地北美食的发源才有正宗可言,想必江南经营的阳澄湖大闸蟹才是名正言顺,无论是大闸蟹的来源、口味都将发扬江南的美食文化。并从大闸蟹的一蟹一螯,百般滋味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
通常,人们都把大闸蟹比作味中极品,因为它具备了美食所必备的色、香、味、形、质。明代文学家张岱就曾说食大闸蟹“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
资料
《大闸蟹文化历史》(https://www.unjs.com)。阳澄湖莲花岛出产的大闸蟹,是正宗长江区系中华绒螯蟹。由于水域生态优良,阳澄湖出产的螃蟹,有甲壳脆面坚,肢体肌肉丰满,个体硕大的特点。阳澄湖莲花岛大闸蟹,更以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膏腴丰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享誉海内外,热销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至新加坡、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已被认定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和中国的著名产品商标。
莲花岛除了养殖闻名海内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同时也有及时尝鲜的农家乐,其中最为代表的老字号蟹庄如:一品鲜蟹庄。当地蟹庄承接各方懂得品蟹的朋友,提供上等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当地绿色无公害湖鲜、特产等,是朋友聚餐、家庭自驾游、宴请领导的理想去处。莲花岛受到了江浙沪地区城市人们的青睐,莲花岛也是大闸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蟹八件
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赏菊吟诗啖蟹时,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沪杭俗称“蟹八件”。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美食家》)。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当用小汤匙舀进蘸料,端起蟹壳而吃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神仙般的快乐,风味无穷。靠了这蟹八件,使苏州人把阳澄湖大闸蟹吃得干干净净。
【大闸蟹文化历史 -资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