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普陀山的景点介绍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处于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之间。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岛2.5千米,东濒瀚海,总陆域面积41.95平方千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普陀山的景点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普陀山的景点介绍
普陀山雄峙东海,位于杭州湾外舟山群岛的中部,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南北长8.6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5公里,呈狭长形,斜卧在海上。普陀山海拔 300米,其最高峰为佛顶山,山势西北高、东南低,背挡寒风,名胜景点多分布在平缓的东南一侧。普陀山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达1200 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5℃以上。古人说:“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向与普陀山齐名,亦统称普陀洛迦,其原名是“补怛洛迦”,这是梵语的译音,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所以又称白华山,小白华。普陀山一面是群立的奇峰,一面是广阔的沙滩,既有陆地的奇山异洞,又有海上的壮丽风光,浪击悬崖,潮涌金沙,在绿色的山峦丛林之中,梵宇隐现,风景独特,素有“海上仙山”、“蓬莱仙岛”、“南海圣境”、“海天佛国”的美誉。
普陀山寺庵禅院遍布,有百处之多。普济寺、法两寺、慧济寺是普陀山的三大名寺,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普济寺又称前寺,位于灵鹫峰下,与寺前莲花池诸景衬映,为全山风光最佳处。曾济寺原名“宝陀观音寺”;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明神宗朱诩敕改“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水寿普陀禅寺”;公元1669 年,清康熙帝赐额“普济群灵”,改称“普济禅寺”,现存殿堂是清代雍正年间修建的,其规模之大甲于东南,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原有房屋200多间,与杭州灵隐寺不相上下,至今建筑面积尚有11400余平方米。普济寺主殿大圆通宝殿与一般寺院大雄宝殿不同,它不供奉如来佛,而是供奉观音大士。据说这与皇家钦定有关,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大圆通宝殿是一座单层重檐、宽敞壮观的木结构建筑,殿内可容纳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
法雨寺也叫后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初名“海潮庵”,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御赐“天花法雨”额,遂改名“法雨禅寺”。法雨寺地处光熙峰下依山凭险,层层叠起,入门依次而上,仿佛步入天宫。寺内大圆通宝殿即是著名的九龙殿,殿高22米,殿顶 穹窿呈拱圆型,内顶九龙盘拱,昂首舞爪形态自然。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形状独特,树干离地一尺多分杈向上,曲曲弯弯,一枝似龙,一枝似凤,有头有尾,人称 “龙凤扁柏”,据说这棵古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慧济寺位于普陀之巅的佛顶山上,也叫佛顶山寺。该寺原为一座石亭,明僧圆慧发愿建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僧能积扩庵为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僧德化清大藏经贮寺,其徒文质又大规模扩建,遂成巨刹,而与普济寺、法雨寺形成鼎峙之势。慧济寺虽处山顶,但殿堂宽敞,寺宇壮观,布局因山而宜,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悲阁等都在一条平线上。慧济寺西侧的鹅耳枥,是东南亚独有的珍贵树木,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西麓的公路边有一方形巨石凌空孤峙,称为“刀劈石”,其裂纹中剖如切。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与杨戬斗法,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南海普陀山顶,隐身石后,杨戬奋力追赶,举刀劈石所致。
普陀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以其大自然造就的奇秀绚丽的景色扬名海内外。普陀山全岛有二十六山、十八峰、十五岩、十三洞、八泉、六涧,还有许多海滩沙地,它们错落有致,构成许多别致的天然美景。它以海光山色见长,尤以沙、石、洞最为著名,要论沙滩主要有千步沙、百步沙、金沙和飞沙岙等,其中以千步沙最为著名。这片金沙绵亘近1500米,古人称它“黄金如屑软如苔”。要论洞,著名的有潮音洞、梵音洞、狮子洞、善财洞、朝阳洞等,其中以潮音洞最为雄伟,它坐落在海岛东南角的海边石壁下,是一个深不可探的石洞。洞顶的?岩相累成穴,叫做“天窗”。透过天窗,人们可以看到海浪撞击洞石的气势,每当潮水进洞,还发出有节奏的轰鸣,震人心弦。普陀山的石妙趣横生,位于岛西南部的“磐陀石”,人称“天下第一石”,由上下两石相叠而成,上石如一巨台,顶部平坦,可容百人,下石顶部稍尖紧托其下,看上去险若欲堕,但却稳如泰山。距磐陀石不远处,有两块巨大的龟形石,一似蹲伏,一似昂首挺颈,向上匍匐,惟妙惟肖,这就是“二龟听法石”。相传它们原住东海大洋,闻菩萨说法,夜间也来承受甘露,天明忘返,就变成石头了。
绚丽多姿的普陀风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距今约0.8~1.4亿年间,发生的地壳运动使我国东南部和沿海一带受到广泛的影响,在强烈的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和断裂活动中,形成了普陀。从它的形成起至300万年前,普陀山 一直处于隆起的状态。后来,由于间冰期大量冰川融化,海面抬升,普陀山沉沦海中,遭受了海浪的冲刷、侵蚀及夷平作用,形成一系列的海蚀崖洞、海蚀柱和岬角等。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中,普陀山呈间歇性上升,原来位于海面的洞穴、崖石被抬高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如今千姿百态的海蚀、海积地貌为特点的山海风光圣地。
普陀山妙趣横生的“二龟听法石”、巨岩怪石参差交错的“五十三参石”等,都是经长期的海蚀与节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原来位于岸边的磐陀石,在新构造运动中,竟被升高了90米;潮音洞、梵音洞等则是在海浪、潮汐的强烈冲击下,岩体不断被侵蚀、崩塌,而形成的海蚀崖洞。
历史沿革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
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
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
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岛小山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獐、水獭、赤腹鹰、红隼等。
植物资源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全岛植被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外环状分布,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沙滩沙丘为兼盐性沙性植物群落,滨海岩壁为海藻群落。山林面积14759亩,有维管植物177科1270种和变种或亚种,其中蕨类植物26科79种,棵子植物8科38种,被子植物143科1153种。木本植物有91科252属487种,绿化覆盖率约为72.2%。
据2007年调查统计,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全山现有古树名木1315株,隶属于27科42属56种,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12株,包括普陀鹅耳枥树,其母本全世界仅发现此一棵存世。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106株,包含舟山新木姜子,我国仅在舟山群岛和梅山、崇明岛上有天然分布,而普陀山经普查,百年以上树龄的舟山新木姜子就有四棵。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1197株,包括普陀樟、全缘叶冬青。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树种分布上以朴树、蚊母树、普陀樟、圆柏、罗汉松、红楠、枫香树、黄连木、铁冬青、全缘冬青及红山茶等为主。慧济寺周围的一片蚊母树长成高大的乔木林带,实属罕见。
主要景点
综述
普陀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大,年代远,数量多。现存的三大寺、56庵院、16茅棚以及与其相连的莲花香道,是明清以来较完整的海天佛国观音文化景观体系。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是普陀山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三座寺庙,代表了普陀山佛寺的文化。
普陀山古建筑可按总体布局分为以下三区:前山区:以普济寺为中心,是普陀山主要道场。围绕四周有息耒禅院、宏筏禅院、莲花庵、文昌阁、盘陀庵、普慧庵、积善堂、报本堂、承恩堂、三圣堂、天华堂、百子堂。中山区:以法雨寺为核心,围绕其周围主要有悦岭庵、长乐庵、鹤鸣庵、大乘禅院、长生庵、雨花院、旃檀庵、双泉禅院、杨枝庵、逸云庵、羼提庵。佛顶山:以慧济寺为主寺。且由于山顶平地有限物资供应不便,没有发展更多建筑,其昔日下院及所属庵堂多建于山下。
南海观音立像
南海观音立像,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总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铜像高18米,莲花座为2米,重70多吨。由河南洛阳铜加工厂承建,基本采用飘海观音形像,慈悲安详,妙相庄严。大佛材料采用仿金铜精密铸造,由96块铜壁板组成,溶入佛面黄金6500克。南海观音立像处,恰是当年慧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南海观音铜像始建于1996年,虽时间不长,但已成为普陀山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观音信仰文化的显性表现。
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法雨寺又称后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赐天华法雨匾额,遂称法雨禅寺。其中九龙殿最为辉煌,该佛殿是从南京明故宫整体搬迁而来的,为中国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内有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精工巧作,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
紫竹禅林
竹林庵位于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对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与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古朴典雅,其庵额“补袒紫竹林”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亲笔所题。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汉白玉紫竹观音像,应化各异形象,启得种种善根。
南海观音大佛
南海观音露天铜像位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东南的龙湾岗巅。菩萨像高33米,重70余吨,乃当今观音铜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国的象征。佛像基层是面积1000多平方的功德厅,上层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饰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色为题材的彩玉浮雕。
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是当年慧锷法师供奉不肯去观音的地方,是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观音道场的发源地。现殿内供仿唐式十一面观音像,寺院西侧筑“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内塑日本33座供奉观音的寺院主尊。
悦岭庵
不肯去观音院
悦岭庵现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文物馆,收藏了全山各寺院珍贵文物1000余件,主要展品有明万历圣旨、清康熙、乾隆所赐紫衣袈裟、日本佛像铜屏、古印度梵文《贝叶经》、缅甸玉佛以及大量的古铜、瓷器制品、名人书画、佛像艺术造型等,是整个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的缩影。
杨枝庵
杨枝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300多年来一直珍藏着普陀三宝之一的唐著名画家阎立本绘杨枝观音碑。此碑高2.3米,所刻大士立像珠冠锦袍,璎珞飘披,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枝,瑞相庄严。(阎立本为唐初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极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帖,可谓稀世珍宝)。
朝阳阁
朝阳阁耸立于几宝岭朝阳洞上,又称观日阁,是观赏海上日出绝佳处。朝阳涌日是普陀十二景之一。
多宝塔
多宝塔又名太子塔,元代建筑。塔呈方形5层,高18米,太湖美石筑成。多宝塔边角雕塑四天王立像,沿栏饰观音二十四圆通浮雕,栏下四周有龙首20只,塔上三层四面镂古佛像,整体融元代建筑风格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观音道场特色为一体,为国家级文物。其中宝塔闻钟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短姑圣迹
短姑圣迹古代为天然的石埠,是朝山船舶停靠的码头。1983年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修建万吨级码头后,短姑道头成为人们游览怀古的圣迹。现存道头长20米,两侧散布形态各异的岩石,镌有题刻。前方不远处濒海矗立的是高9米,宽8米,三门四柱的“海岸牌坊”。短姑圣迹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
洛迦山
洛迦山是普陀洛迦的一部分,地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东南莲花洋上,犹如一尊仰卧海上的大佛。山上嘉木成荫,庵院鳞次栉比,传说是观音大士最早修行处,古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说。洛迦灵山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百步沙
百步沙也称塔前沙,俗称狮子尾巴,四周礁岩千姿百态。岬谷上有巨岩濒海矗立,称师石。
千步沙
千步沙南起朝阳洞,北接法雨寺,绵亘1500米,沙质纯净细滑。每至夏秋之季,万顷波涛惊起巨澜。至夜则是另一种奇观,海面上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中闪闪发光,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称之为海火,信众们则叫神火。
心字石
心字石位于西天途中半道,石坡广百余平方米,上镌一大心字,字宽7米,高5米,是全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其中心一点就可容七八人,整字可容百余人。心在佛教中泛指一切精神现象,今人则喜其中永结同心、心心相印涵义。
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底石隆起十余米,上石高约2.7米,宽6米,体积庞大。上石略尖,下石面广,相接处仅十余厘米,上石凌空孤峙,观之若悬,望之欲坠,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讲经处,而“磐陀夕照”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二龟听法石
二龟听法石在磐陀石西下山岩间,岩上突有巨石崛起,仿佛石龟两只,一蹲岩顶,昂首延颈,起身欲行;一在岩壁,缘崖上爬,仿佛在追赶上面的同伴,称二龟听法石,为1.5亿年前的海底花岗岩,因燕山运动而形成了奇景。
海天佛国石
海天佛国石位于香云路尽头处,路侧有一石大如屋,斜置若扑,上镌海天佛国大字,今已成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代称。岩顶累一石,长方形,如同一面风帆,镌云扶石。崖间尚有云海、别有一天题刻,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较为集中处。
观音跳石
观音跳又称观音眺。由西方庵沿陡峭的山径而下,只见海岸尽处斜置一岩石,上镌“观音跳”大字。岩巅有一只长42厘米、宽14厘米的天然大脚印,深陷入石。传说观音菩萨从洛迦山纵身一跃至此留下圣迹,故名。
潮音古洞
潮音洞位于紫竹林景区,登洞顶观看,洞体延入海中,崖壁高50余米,宽3至5米,洞内裂石嶙峋,海潮撞击,声若惊雷,来泻飞瀑,回溅明珠,相传观世音菩萨在此灵现种种宝相,与梵音洞并称两洞潮声,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梵音古洞
南天门
梵音洞位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青鼓垒尽头,高80余米,宽3至6米。两崖劈裂如门,中间嵌一巨岩。从瞻圣阁望梵音洞,岩石在水气中各呈异彩。
千年古樟
千年古樟位于西天香道入口不远处,树高20米,杆围8米,冠幅1000多平方米,枝叶茂盛,树龄逾千年,俗称千年古樟。它虽高寿,但雄姿不减,在它枝干上聚集着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近20科,约30余种,形成一个天然空中植物园。
南天门
南天门是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观山海景色最佳去处之一,南天门为濒海巨岩累成,在南天门远眺,对面的朱家尖群山峥嵘突兀,仿佛卧龙伏虎,新罗礁孤悬石牛港口,如神鳌浮水。
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生长于慧济寺门外西侧,雌雄同株,树高13.5米,树龄200余年,其主干埋于地下,上分两叉呈V字形,故当地也称夫妻树。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世界仅存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一株,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普陀山的景点介绍】相关文章:
颐和园景点介绍 -资料04-26
南岳衡山的景点介绍10-12
普陀山 -资料04-26
福州旅游景点介绍12-14
东岳泰山的景点介绍 -资料04-26
北京大观园景点介绍资料03-05
日本北海道旅游景点大推荐 -资料04-26
雪纳瑞的介绍08-21
黄河介绍资料10-07
德天瀑布介绍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