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大孝顺儿女:8年帮妈妈运垃圾(图)
内容提要:怕增家庭负担闻仔偷偷放弃大学梦。爸爸去世后的日子最难熬,他一边工作一边自考帮妈妈减负。周日晚上7时30分,闻仔(化名)挑着两只白色垃圾桶准时出现在德政北路一栋居民楼内。
——最辛苦:一晚连挑两个多小时垃圾。一边摇铃铛一边到各家各户收垃圾,晚上11时左右才能吃上晚餐。
“铛铛铛铛……”闻仔一边摇着小铃铛,一边从15楼开始往下走,沿路将居民放在各家门口的垃圾袋收拾到两只大垃圾桶内。曲腿、躬腰、将垃圾桶放到地上而扁担并不离开肩膀,几秒钟内,闻仔已经很利索地把一袋垃圾从地上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又飞快地直起身来赶往下一家门口,记者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步子。
15层的居民楼内有70户人家,用了大约40分钟,往楼下挑了满满3担垃圾,闻仔完成了当晚工作量的大约三分之一。他的母亲黄姨一直等在楼下,闻仔挑下来的垃圾装满一推车,黄姨就赶紧把车推去附近的垃圾站。
经过大约两个多小时的反复上楼下楼,黄姨负责片区内的居民垃圾全部清完,母子俩才能回到租来的老房子里,冲洗冲洗,抓紧时间做饭,在晚上11时左右,吃上了当天的晚餐。对于这样的作息时间,闻仔表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从我初中就开始了,已经这样过了8年”。
——最遗憾:怕增家庭负担闻仔偷偷放弃大学梦。爸爸去世后的日子最难熬,一边工作一边自考更能帮妈妈减负。
21岁的闻仔是广州某高校的大二学生,记者第一眼见到他时,他刚挑了两桶垃圾下楼,干净清俊的脸庞、有点“冲天”的头发、已经洗得有点发旧的T恤前印着抽象画,无不透露着这个年轻人充满青春活力的讯息。听记者提出要采访,闻仔连连摆手:“我只是挑挑垃圾罢了,我学习成绩不突出,也没什么特别,实在没什么可以写的。”接着又很乖地问黄姨,“妈妈,怎么办?要不要说话?”
黄姨和丈夫在广州做临时保洁员,一做就是十几年。2000年,丈夫被查出患有肝癌,1个月后便撒手人寰。从此,赡养老母亲和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就压在了黄姨一个人的肩上。记者在和黄姨的接触中,感到她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女性:笑口常开,不怨天尤人,对周围帮助她的居民和工友深怀感恩之心。“最难熬的就是孩子爸爸突然去世后的日子,可以依靠的人突然没了,孩子们还小,经济上很困难,日子很难熬。”让黄姨感到欣慰的是,家中排行老二的闻仔非常孝顺,不仅从未给自己添过麻烦,而且很体贴,带自己看病,买菜、做饭、洗衣样样都干,早早地学会了帮妈妈“减负”。甚至,当初考取了大学本科的闻仔,因为不想给母亲增加负担,自己偷偷放弃了读本科的机会,让黄女士欣慰之余留下了难以释怀的遗憾。对此,闻仔自己倒是很看得开,“当时就是想到妈妈太辛苦了。我现在参加自考,4个月可以考一次,又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多好。”
——最难得:从拎几袋垃圾到挑几桶垃圾一干就是8年。靠双手劳动不怕“丢面子”,保洁区居民成闻仔孝顺见证人。
闻仔帮妈妈挑垃圾,从初中就开始了。那时候他还在乡下念书,每年寒暑假,都会来到广州跟母亲团聚,帮妈妈干活。刚开始的时候闻仔力气还不够,挑不动垃圾,就每次用手拎几袋,“反正年纪小跑得快,跑上跑下地拎垃圾也不觉得累。”说到这里他哈哈笑了起来,黄姨也在旁边微笑,“孩子帮我运垃圾,一帮就是8年了。”但是在黄姨心里,她并不想闻仔帮这个忙,“怎么说呢,孩子到底还算是个读书人,我也希望他比较体面一点。我一直都不要他来帮我挑垃圾,怕他同学看见笑话他。但是孩子说靠自己双手劳动没什么丢脸,所以现在我也不拦他了。”闻仔多年帮妈妈挑垃圾,也给保洁区的武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能认识闻仔母子,就全靠她“报料”。武姨说,现在年轻人一般不愿跟父母呆在一起,更别说是帮母亲干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了,她是闻仔常年帮母亲挑垃圾的见证人,“挑一两次垃圾可能没什么,但闻仔一挑就是好多年,这一片的居民都认识他。这个大学生孝顺懂事,值得年轻人学习”。
——最执著:挑完垃圾最迟凌晨1时赶回学校。自己少睡一点可以让妈妈少干点活。
闻仔上大学后要住校,回家没那么方便了,但每到周五,他一定会按时回来,帮妈妈挑垃圾。周日晚上,也要完成“使命”,才会放心赶回学校。遇到黄姨有交送保洁车的任务,母子俩就要等大垃圾车来运走垃圾,再将推车冲洗干净还回去才能回家,吃晚饭的时间,可能就要推迟到晚上12时。最迟的时候,闻仔凌晨1时才赶到学校宿舍门口,“周一早上就有课,一定要周日晚上赶回去。我虽然睡得少一点,但妈妈可以少干点活。”
黄姨现在做保洁员的月收入大约有700多元,租房就要用去400多元,平时只能靠收废品填补家用。闻仔说,自己一年7000元的学费给家里带来了很重的负担,所以自己平时一定要节俭。他每个月最大的支出是伙食费,大约400元。21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400元够不够吃?闻仔的经验是“米饭多吃点,菜就尽量节省,少买点。学校的伙食很贵,一点点鸡肉就要3元一份,我舍不得吃”。
现在,即将走出校门的闻仔开始计划找工作的事,准备“五一”过后就开始,“先去电脑城试一下,看有没有合适我的工作”。
广州日报